周六一大早,老公带大儿去游泳训练,我陪小宝在家。早饭过后,小宝(6岁)要求我陪他玩儿三把扑克就上楼洗漱,我同意了。头两把他赢了很高兴,最后一把输了,于是耍赖要求再玩儿一把,我温柔而坚定地说“不”。小宝开始胡闹,我平静地离开了。
小宝追着我到另一个房间,拿着玩具来复枪指着我。我一边干手上的事情,一边伤心地对孩子说:“你拿枪指着妈妈,妈妈感到很害怕,也很伤心(小宝知道我是最“宠”他的)”。话音刚落,他举着的枪就放下了,不过还是气鼓鼓的。
后来他又追着我到另一个房间,又拿玩具枪对着我,我又重复说了一次同样的话:“妈妈感到很害怕,也很伤心”。还是话音刚落,他举着的枪就放下了。我顺势过去搂着他,带他去洗漱了。气氛缓和,翻篇儿。
事情的发生总共大概十分钟的时间,过程中我也不会想到什么PD工具的使用,过后的总结点评:
场景一:说好了打三把扑克,最后耍赖。这是我以前很容易妥协的情况,这里的关键是和善而坚定并行,没有任何指责,只是平静地告诉他,说好了三遍就是三遍,要keep promise(6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到这一概念了)。
场景二:小宝开始胡闹,我平静地离开。这里我并不是有了“愤怒”的情绪而克制,而是根本没有生气。我离开的原因是,在这种场景下,俩人都需要冷静一下–积极暂停(Positive Time Out),“体面地”离开。
场景三:小宝拿玩具枪指着我。这种场景以前也发生过,有人拿枪指着自己,尽管是玩具枪,还是会感觉很害怕和不安的,我以前也曾经有过“大脑盖子打开”的时候。
总结:用“我感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你…….”指责对方,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