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
昨天有一位朋友问了我这个问题。如果问的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说它是个古老的话题,是因为不管什么年代,都会有恋爱的男女。人类一代代繁衍生息,不断地有新的人开始谈恋爱,不断地有各种版本的失恋。而我自己何尝不也问过这样的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来聊聊“恋爱”。
恋爱是一个人体验和明白“什么是爱”的其中一种方式,它只是其中一种,不是全部。人类的“爱”有亲人的,朋友的,陌生人的,鸟兽虫鱼的,花草树木的,甚至什么都不分,你莫名其妙,凭空就能感觉到或者给出去爱,不过那是很高的境界了。要想达到这种很高的境界,恋爱和其他的爱一样,就成了为这种最高境界的爱而服务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以这样的视角来探讨恋爱,它就不只是局限于:“他/她到底爱不爱我?还有可能吗?也许复合就会好了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会把它看成是一段“练习爱”的经历。时间到了,结束了,人继续往前走,继续遇到下一位和你一起练习的人。但是,每个人在全身心投入一段感情之后都无法做到如此洒脱,那样感觉这个人有点太“无情”了。我们的感性也会拉着我们试图再度回到自己感觉舒服的状态——好吧,虽然分手,还是可以做朋友的,我们还是可以联系的。其实,这时候的“朋友”两字真的只是朋友那么简单吗?潜意识里的你还是不想让这个人离开你的视线,仍然想知道他/她的一举一动。可以好好地觉察一下自己的内心:你会真的把这他/她当成“朋友”吗?还是“有点特殊的朋友”?你会对他/她的朋友圈波澜不惊吗?还是会揣测他/她说过的每一句话?你会真的像“朋友”一样和他/她见面,然后又回到自己的生活吗?
答案可能各有千秋。
如果是我,我做不到,至少是刚分手的那段时间。但是,我那时候还真的这么做了,随之我也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分手后还做回朋友,还有互动,就是“藕断丝连”。藕节明明是断了,那几根脆弱的丝却还苦苦地要把两段藕节连在一起,可是丝是没有“破镜重圆”的能力的。当某一种力量把两节藕给弄断了,就证明这两节藕本身的连接就不够稳固。“藕断丝连”除了不能“破镜重圆”,还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循环”,甚至可以用“黑暗的漩涡”来形容。这个漩涡里有一种特殊的诱惑——像一种可以让人暂时觉得心安的迷幻药。人的情感都是有记忆的。当你不断地滋养这些已逝的记忆,你会感觉自己越来越需要这个人。这个人偶尔的一句话,会让你认为是某种信号,从而燃起一种错误的希望。如果两个人都是这样,甚至又会有“其实我们还是适合对方的”的错觉。可是,你忘记了当初为什么会分手。当你们再度回到一起,有可能会经历更加深刻的情感交融,似乎更加爱对方了,因为在失去他/她的这段日子里你是多么难过。这甚至可以描述为“变异的小别胜新婚”。这种“变异”只会让下一次的分手更加痛苦。你会越来越小心翼翼,捕捉那些蛛丝马迹似的积极一面,继续麻痹自己,因为你多想迎来一个好的结果——结婚,生子,白头偕老。也许在很久很久的将来,在你练习了很多次之后,再度重逢,会有这样的可能性。可是,现在的你和他/她,很大可能是重复之前的模式。
分手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不快乐”。这种“不快乐”让我们无法很自然地成为自己。我们总会遇上事与愿违的情况。那些情况就像是定时炸弹,不管你如何防范,它总会发生。原因在于,恋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有一个人和你演对手戏,你需要根据对手的戏码而决定如何演出自己的部分。当两个人的剧本是背道而驰的时候,这个剧本呈现出来的很多场景就是“冲突”、“不满”、“伤害”......循环式的感情煎熬是很消耗能量的。香港情感作家素黑有一本书叫《一个人不要怕》,里面分析得非常透彻。循环式的感情,其实就是害怕自己一个人。你总会抱着希望——也许这一次会好起来。可是,你不知道那是你没有勇气让自己重新开始,习惯了一个人能够暂时让你心安的感觉,你情愿得到这短暂的心安而不敢尝试撇开这一切去尝试一个人的生活或者与未来某个人的生活。
真正能做朋友是当你对这个人“没感觉”了。“没感觉”说起来很“冷血”。其实,那是一种“放下”。所有的情与爱,在放下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好地感受某一个人。当我们还抱着不放的时候,你看到的那个人只是你眼里所看到。把他/她当成真正的朋友的状态是:内心没有了波澜。即便是他/她出现在你面前,你也清楚自己的身份——我是现在的我了,我有我该做的事。他/她是现在的他/她了,他/她有他/她该做的事。然后,彼此祝福。所有曾经的爱与不爱、吵闹、有负于谁的,那终将成为生命河流里的水,流过就是流过了,无法再找回那一片水域。而那些纯美的回忆,只是在心的某个角落里陈放着。它不属于你,也不属于他/她,它只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它只属于它自己。
-本文完-
夜莺
一只用文字唤醒人们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