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苕之华》
诗人看见盛开的花朵,它的花朵鲜黄,叶子翠绿,不禁的开始对自己残破的生命感到怀疑,与其这样活着还不如像花草一样没有生命。
原因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找到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苕之华》
羊因为瘦弱,所以显得羊头很大,鱼篓中鱼很少,所以水面平静,星光点点。人可以吃,可是很少能吃饱。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这句话还有一个恐怖的翻译,那就是人相食,也很难吃饱,因为无人可吃。
所以厌世这两个字并不是空穴来风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将诗经里的思想分为五种类型
分别是
一,忧时派。二,厌世派。三,乐天安命派。四,纵欲自恣派。五,愤世派。
这五种没有一种不消极。
人们生来渴望安稳的生活,流离失所,让人们产生了极度的愤怒,于是有了: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小雅·何草不黄》)”
翻译会破坏这首诗的神韵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风·伐檀》)”
你们这些人,不种田,不收割,凭什么收租的租谷竟达到三百户的田庄啊?自己不出狩,不打猎,为什么看见你的屋檐挂满野獾啊?
有了不平等差别,起先愤怒,开始质疑,最后只剩下淡淡的凄凉。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你们刚才还冤仇结的深,要动刀兵。转眼就高兴起来,举杯讲交情。
大人物之间的玩闹,决定小人物命运。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
这里的哀叹之意更浓了,你的泉水多么美好,我全然感受不到,只是不要浸湿我的柴火,我只想生存下去。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箕星也不能干活,斗星也不能当勺子,用一个自己的视角道出了那些东西有什么用?
这里面里面有务实的想法,充斥着人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