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现催生了一批知识网红,他们似乎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爱读书,会写作,总旅游,会做饭,我有时候甚至都纳闷,还有什么是他们不会做的吗?
于是,我陷入了对知识网红的无限崇拜之中,我希望像他们一样,毫不费力就能拥有很多粉丝。今天,我看到了《如何成为一个学习忍者》,有以下几点小感悟,运用到生活中,没准我也能走上人生巅峰呢!
001安排充电时刻,给生活仪式感
充电时刻指的是,每天预留出固定时间来做固定的事情,比如读书、写作、健身等自我提高的事情。这些事情见效慢,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出效果的。
固定时间做固定事情,不仅可以坚持阅读、写作等习惯,形成生物钟,一到那个时候,不做事都难受,而且可以给生活一种仪式感,专注做事,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坚持的理由。
专注的力量是可敬的。每天往水缸里滴一滴水,前半段看不出成效,只有在快满的时候,我们才能用肉眼可见的速度看到,水在一点点的变多。个人成长也是这个道理,厚积薄发嘛。每个人都想用一天的时间学到人家十天的知识,那怎么可能呢?如果真是这样,坚持和努力还有什么意义,人与人之间哪会有差距呢?
002善用工具,不被工具所掌控
我们生活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工具无处不在。在个人成长方面,按用途可以分成思考工具、组织工具和资源工具。
思考工具是帮助人理清思路的,组织工具是帮人时间管理的,资源工具是帮人寻找资源的。看到没,工具是帮助人的。
可是,有些时候,我们是被工具掌控了。这在传播学里被称为“媒介反控制”,媒介本应该是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服务的,它只是一种传播工具,可是,媒介却不知不觉地渗透进传播内容。
例如,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非常注重“读者思维”,读者爱看什么,作者们就写什么,一定要把一个概念拆开了、揉碎了,简化成最浅显的语言,还要配图、配音乐、配视频,这是为了适合微信传播碎片化的特点。
很多人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听到铃声就条件反射一样地掏出手机,离开手机超过半米都会有不安全感,只会线上使用表情包,现实生活中木讷寡言,这难道不是被手机掌控了人生吗?
003巧用趣味点,“胡萝卜”和“大棒”并用
这更像个游戏,根据任务数量、难度来设置奖励值,完成任务就给自己适当的奖励。比如,就我来说,写完1500字的文章是3个点,可以刷一会儿淘宝;看完规定页数的书,是2个点,可以看一会朋友圈。
可以说,我们自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遵守者,这其实是存在漏洞的。我们会先入为主地想象自己是超人,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流水线般的执行力,给自己安排很多的任务。可现实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一次性给自己太多任务,哪样都完不成。
所以,巧用趣味点是好办法,奖励机制会鼓舞人。可是,只有奖励没有惩戒,不是个成熟健全的机制。就像养驴子,不能只给它吃胡萝卜,犯了错误却不给它惩罚。“胡萝卜”和“大棒”并用,才更有利于成长嘛。
怎么设置“大棒”呢?比如说,想完成同一项任务,我们可以找几个朋友一起,谁没完成就在群里发红包,金额要大哦,自己还不能抢,旁人的监督是很有力的。
或者,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公之于众,在社交媒体上多发几遍,像“不瘦20斤,不换头像”。用舆论压力督促自己好好加油,做不好就丢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