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熊孩子”VS.“懂事而绝望”∣一切都要从划界限说起(上)》我描述了“边界泡泡”的概念。
这是我这些年养育女儿莎莎以及从事幼教工作对为儿童“划界限”这个管教原则反复实践之后产生的一个感性的认识——使用简单却深刻的指导性原则而不是具体行为规范帮助幼龄孩子理清自我与周围人和物的界限,最终孩子会具备根据现实状态判断自己的“边界泡泡”的重要能力。
这就保证了孩子的内心将会是自然流畅的,而不是被各种规则条例划定得七零八散的。看多了孩子之间的相处,我深刻体会到在儿童头脑里人为设限对他们造成的能量的淤堵,也从内心里欣赏那些能做到真实面对每个具体当下的孩子们。
划界限三条指导性原则,条条都重要,我们一条一条来看~
不伤害自己/保证安全
这个原则体现的是孩子与自己的关系,需要在孩子还是小婴儿,不懂得自我保护的时候就为他们建立最基础的概念,即——探索是有边界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进行的,因为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会痛的啊!”
在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如果是会出现危险的情况,直接转移注意力很容易就可以解决。等到孩子大一些,会开始对某些事物有执念,越不让越要去尝试。
一两岁的年龄,比较有效的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去尝试,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还很少,不直接上手光靠说理,对于小孩子来说没有直观感受,道理很快就会被忽略。
这个时候在有成人看护的情况下,帮助孩子满足好奇心,很快就能打消孩子的执念。告诉他们开水烫不能摸,还非要试试那就快速碰一下杯子,试到这种程度绝大多数孩子就都满足了,下次再讲道理他们就会有理解的经验基础。
当然如果是一定不可以碰的,比如电源插座之类,那么就明确地阻止,让他/她理解大人说“不可以”是什么意思——轻易不说“不”,说了就是来真的。阻止个十来次再小的孩子也有学会的时候,等他理解了“不可以”是什么意思,成人下一次再需要设限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界限的过程,其实是大多数成人很容易“越界”的地方。例如我在幼儿园里看到的大多数的土耳其妈妈,都非常紧张孩子,生怕哪里磕了碰了受凉了生病了,孩子还没有尝试,先听到的是“要摔了要摔了!”。这样孩子无法学会真正的自我安全保护,也不知道真实的世界到底是危险还是安全。
这尤其对天性谨慎的孩子是个不利之处,他们会自觉缩小自己的“边界泡泡”,为了达到“零事故”放弃了原本可以尝试以发现更广阔的自我的可能(欧洲的父母放松得多,孩子也明显体现出自然流畅、甚至身体方面也健康得多的状态)。
所以对于“安全”的定义也是我们成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时候阻止孩子进行某项活动的念头会让我们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危险!不要!”,但也许这个时候试着不要阻止,而是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帮助孩子探索,会让孩子会对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自信,也多一份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都是他们发掘自身潜力、拓展自我的必备能力。
不伤害他人/友善对待他人
这个原则体现的是孩子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在孩子开始产生明确自我意识之后(两岁左右)成人在管教方面需要特别专注的一件事。
基本上这个时候若能成功建立孩子与成人之间的界限意识,将很大程度上奠定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能够在社交情感能力方面顺利发展的基础。像我有时就能看到表现出没有界限意识的小朋友进入幼儿园之后在社交方面困难重重,为他们建立规则也会遭遇不小的阻力。
所以我真心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在建立“不伤害他人”规则意识最早机会出现的时候就牢牢抓住。
这个机会出现在两岁左右,在孩子开始频繁地说“不”和“我的”的时候,就是信号出现的时候。因为这时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发展成熟,并对无限扩大自己的界限尤为热衷(其实他们并没觉得是在扩大,对他们来说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由于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交环境,几乎是无可避免一定会产生界限不明的问题。所以“不伤害他人”并不是单单指身体方面的伤害,更多的是入侵他人边界的“伤害”,例如物权,例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没有发觉正在损害他人的利益。帮助孩子在到达开始需要大量社交年龄之前(三到四岁)建立明确边界做好社交准备,在我看来是这个阶段成人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
举例来说这项工作的内容。比如这时的孩子已经发展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仍然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当他们将物品看作是自我的延伸的时候,自然地会认为所有能看到的物品都是“我的”!
如此看来他们对物品的争抢其实都是在进行自我的对抗啊~对事不对人对他们来说不存在,“物我不分”就是对他们的心理状态的最好描述^^
所以帮助孩子明确物权,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建立心理边界的实践——我拥有的东西明确了,我为自我划定范围也就差不多明确了。
又例如孩子在一岁之后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与婴儿时不同,这些要求已经不再是需求,而是发展出自我意识之后对于“边界泡泡”的探索。简单来说就看看自己到底能要到多少。得到满足后可能会停止,也可能会单纯地想探索边界而继续索取更多。
这时的成人如果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更确切地说是欲望,甚至牺牲自己的需求,孩子的“边界泡泡会”无限扩大下去,不会有家长们期待的“大了就懂事了”的那一天。
建立社交中的边界从与成人的互动开始,对孩子来说是建立最初界限的理想方式。
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界限明晰的良性互动之后,孩子就会带着这个最早的相处模式去与他人相处。
我在幼儿园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原本就具有健康相处模式的小朋友入园之后,在与同龄人相处方面稍作点拨就如鱼得水,社交情感能力发展飞速;而相处模式不平衡的小朋友则需要老师花很大力气引导,重新设定其“边界泡泡”之后,才能在社交情感能力发展方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如之前所述,物权和对于孩子的要求的回应都是划界限的好机会。一般来说,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对于大多数成人来说都不是挑战,而如何为孩子在与人相处中划定适合的“边界泡泡”才是困难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远比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得多。
方法就是,当孩子要求或者拒绝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成人可以视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理解这件事情可能会对身边的人们产生的影响,来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阶段。这个影响就是划界限的依据,即——有没有造成伤害?
在这里视实际情况是个极具技巧性的处理方式,而要想帮助孩子建立真实的“边界泡泡”,他们所面对的情况必须真实。这取决于成人能否通过自己,向孩子展示真实世界的关系雏形——先自己划定清晰的边界,才能向孩子解释他们眼下的行为有没有“越界”。(插一句,中国家长的挑战其实在于为自己划界限,这个以后还会详细讨论。)
成人首先需要具备为自己真实划定边界的能力,意味着我们需要先明确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这一点对于“放纵型”和“专制型”养育方式的父母来说都是挑战。(详细阐述请看《你是哪一型的家长?》)
采取“放纵型”养育方式的成人的挑战在于,提出需求和关注自己的感受对他们来说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事情——容易“被越界”。成人的“边界泡泡”如果始终定型于缩小的状态,孩子的“边界泡泡”就会相应总是过度扩张。在幼儿园里,这样的孩子很快会遇到社交障碍,常与他人产生例如分享、不按次序轮流等等的冲突。
而采取“专制型”养育方式的成人的挑战在于,他们倒并不会忽略自己的需求,但会习惯性地用说教来掩饰,而不是诚实地分享感受——容易“越界”。他们会为孩子设定脱离现实情况的条条框框,孩子对这些条条框框只有两个选择——服从或者不服从,却无法从心里真正释然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边界泡泡”要么紧缩,要么形成扭曲郁结的状态,流动不起来。幼儿园里对于这样的孩子,连介入都很难,除非父母改变养育方式。
成人若想学习如何真实表达欲求,在这里推荐《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本极好的谈如何与儿童沟通的书,每个需要大量与孩子相处的成人都应该读一读。
如果孩子可以与成人进行真实有效,平等又互相尊重的互动,伸缩自如的“边界泡泡”就能慢慢建立起来。这样孩子在三岁之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环境,就能很快理解规则,找准行事的空间和边界,同时也不会为自己设限。这样的孩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很容易就能获得友谊和支持,进入社交情感能力发展的上升螺旋。
不伤害环境/照顾好我们的环境
这个原则体现的是孩子与物体和环境的关系,把握起来也不难。为什么是重要的准则?因为环境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不伤害他人”的原则的延伸。
同时环境把我们每个人联系在一起,在我们与周遭、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之间建立联结,让孩子感觉到,我们与身边的一切都相关,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有随之产生的后果。我们需要对这些后果有所了解。
(下)
后记:这两篇文章,只是把划界限这个概念拎了个总体框架出来。至于具体如何使用,以及读者希望的案例分析,只能在以后的文章中慢慢展开阐述了。
对行为的管教和对社交情感能力的培养一脉相承,这些都将是这个公号的写作重点,也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疑惑在这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