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追求安稳的心态
前几天高中班上的一个同学建了个微信群,把之前班上的所有的人几乎都拉了进来。每个人自然是非常激动,毕竟很多都四年未联系,所以群里聊得是热火朝天。因为群里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毕业,所以聊得多了也免不了会谈及工作的话题。有的人开始感叹“现在工作不好找啊”,有的人开始发表“工作真的很没意思”...当然,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这些说辞都能够被人理解的,可我却神奇地发现群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好想回家乡工作,可是调不走啊”,而且有这种想法的同学还不少。
我的家乡是个连五线都排不上的城市,我不知道他们既然都已经走出来了,为什么会在毕业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迫切想着回老家?
我在问出这个问题时,想到了我跟父母的一次对话。因为我是上的是师范院校,所以爸妈特别希望我毕业在老家当一名老师,他们对我耳提面命最多的话就是“当老师稳定”“假期多”“压力小”...
父母的这套说辞或许刚好能解释上面我提的问题。在他们从校园走出来体验一番大城市里真正生活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找到工作太难、想要获取一点成就又不敢承担压力...等等这些原因使他们想到还不如回老家考个公务员、当个老师。
二、倚老卖老的心态
四年前在一起上高中的我们,还别人称为“具有朝气活力的90后”,而现今90后快要变成所有人口中的中年人。以前在路上遇到五六岁的小孩子他们还会叫我们“哥哥”“姐姐”,可现在一口一个“阿姨”“叔叔”的叫得可顺溜了。我们也由之前的报以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回应,到现在的习以为常。还有今年刚上大学的都悄然出现了许多00后的身影...这一切迹象好像都在向我们发出“我们老了”的讯号。不知为何,慢慢地,我们开始信以为真,开始告诉自己“年龄大了,折腾不起了也学不会了”“这样也挺好”,从而为自己的不上进、不努力找到理由。
这样的心态不止会让我们丧失进取心,最可怕的一点是使我们的思维驯化。一头小象被绳子拴住,它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几经反复,终于放弃.若干年后,它长成一头强壮的大象,力气虽足以挣脱绳索,但它已没有了这种冲动。我们就像这头象一样,明知道这是自己编造出来的谎言,可最后却可悲地认为这些都是真的。
三、有的人忙着生存,有的人开始等死
《肖申克的救赎》里男主人公安迪,在监狱里他是个另类人物。他知道自己是无罪的,可仍旧能够平静接受监狱里的生活,没有过多抱怨。即使面对悲惨的现实世界,也没能磨灭心中的理想。他克服艰难险阻办监狱图书馆让其他囚犯学习、考证;20年如一日地坚持挖隧道用以逃生。反观监狱其他人,他们早已屈服于监狱的生活。有一个犯人在若干年出狱后由于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最终选择在一个出租屋内自杀。
安迪的内心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理想世界。在两个世界中,理性是平衡现实与理想的重要支撑点。作为社会人,安迪能够凭借理性、通过自主自律的观念倡导一种合理的、更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方式。也因为一直学习,所以他在出狱后能够轻松应对外界的变化。就像这个世界一直在不断变化着,有的人还是故步自封,不肯做出一丝改变又觊觎这个世界能多给他点恩惠。
再重申一遍,这个世界变化真的很快。十年前,从事传统媒体的工作是许多人的梦想;十年后,当一个又一个自媒体小旦年薪能达到几千万时,传媒几乎快被新生的自媒体打败。十年前,我们还在大街上小报亭里买四块钱一本的杂志;十年后,“网购热”的浪潮一直居高不下,实体店可谓是被马爸爸打击得体无完肤。十年前你骄傲地拿着七八千的工资,十年后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但你的工资还是七八千,甚至你会面临失业。十年前的能力在如今这个变化极快的世界很可能显得一文不值。这是为什么?最大的原因就是你不知更新迭代自己,学习新的技能。假如你之前一直从事传媒工作,当网络开始普及时,你就应该产生危机感了。这时你可以多研究网络可能会对传媒产生的影响,随后你再决定要不要跳槽,甚至出来创业。
记住,我们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无论世界变成什么样,持续学习永远不会错。职场上有这样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你的工资应该与你工作的可替代性成反比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每天重复地做着重复的工作,既然这份工作谁都可以做,那你嫌工资少就走人啊,反正外面有一大把可以替代你的人。
所以不要再追求安稳了,你所谓的安稳很可能是安稳地静待被这个世界淘汰。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能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想学英语就去学吧;想从事自媒体,就赶紧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吧;想创业就赶紧学习创业方面的知识吧...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你从现在开始做!
愿我们都能做自己爱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