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不恒强,弱者不恒弱。
人的一生没有绝对的强与弱。为强时,要存有对弱者的悲悯,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为弱时,更要爱惜自己,谨言慎行自立自强,这是推动自己进步的力量。
最近看了一篇有些感触的文章,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院长在2019届毕业生典礼上的致辞。题目为《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文章的核心是:看见他们,走进他们,讲述他们。“一切若要使发展真正惠及普通人,那么就要尽可能把自己看得不重要,要尽可能像弱者或穷人那样感受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弱者的生计压力和生活需求。”
现实社会人人都想成为强者,强者是胜利的象征,弱者则是失败的代表。所以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在现实中真正践行起来,却极其不易。尤其是对拥有权力、资源或身份优势的强者,保持一种弱者心态,更为困难。
清代郑板桥,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亲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对底层劳动人民有着更深的理解和同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是因为他来自于他们,牵挂着他们,对底层百姓命运的关注并给予他们的帮助,在一个封建时代官吏身上实属不易。
外强者,往往唯我独尊,皆以自我为中心,处处计算自己得失。一旦认为被侵犯,立即戾气四溢,迅速用情绪用舆论用暴力去解决。鲁迅曾说,强者举刀向弱者,弱者举刀向更弱者。想起前不久去超市,见结账闸口排满了人,正放眼选择哪里人略少时,超市临时增开了一个窗口,众人尚未反应过来,突然“风驰电掣”般冲出两位男士,定眼一看都约莫70岁以上的老者。前者抢先一步占据头位,后者明显不服直接开骂,前者火冒三丈,后者寸步不让,一场战火莫名燃起。
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而社会风气却越来越充满戾气呢?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赢”的教育,自然界丛林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谁都不想处于食物链的底端,唯恐被贴上失败的标签,失败即为弱者,而弱者在大众潜意识中可能被欺凌。
内强者,往往无谓外界多纷扰,静守初心未改变。事实是没有经历过弱者的人,是很难成为真正的强者。真的强者从不因为践踏弱者而强大。
他会尊重每一个人,去帮助弱者,去体会弱者,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尤其在充满戾气的时代背景下,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才不会被戾气所吞噬。经常性的换位思考带有同理心,多以弱者的心态去感受这个世界。
袁隆平、屠呦呦这样世界级伟大的科学家,在学术浮躁的大环境下,他们潜心科研数十载,福泽社会千万人。他们很平凡,走在路上无人关注。他们不平凡,努力让弱小的自己逐渐强大,强大到拥有可以改变世界的能力。他们活成了一团火,点亮黑暗温暖人间,他们活成了一束光,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们从未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弱者,他们总是忘记自己曾经得到的荣誉。他们做到了看到人民,帮助人民,惠及人民。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强者,国家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