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一起写吧第二期挑战300天已经结束。原本有近200人的挑战队伍,进入倒计时阶段的时候每天接龙的只剩下五六十人。最终挑战成功的有44人,这四十四人里有一半以上是连续两年参加一起写吧打卡的元老,蒋铭国老师、普利辉老师、毛杰利老师、小吉老师等,这些老师其实早已把每天写作打卡变成了一日三餐般的习惯。大部分老师的写作阵地是简书,也有的老师有自己的公众号,就像普利辉老师和孙国香老师那样,他们的公众号已经经营的很好了,每天也能及时更新,写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但他们还是坚持参与挑战活动。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示范,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在这些优秀的榜样的引领下,我从2021年8月19日参加“一起写吧”挑战,从每天硬憋500字,两天完成一篇完整的千字文,再到三天完成一篇3000字的分享稿,再到后期的共读读书笔记千字文,再到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听完后连夜的提交作业,现在只要有了思路了也可以一下午完成3000+的教育叙事。这将近一年里,我记录了自己啃读的日子,记录了小和、小怡、小T等班级娃娃的成长路程、记录了我自己的专业成长足迹,文字质量不高,却也每天坚持日更,最难熬的时候是哄睡孩子后还在睡梦中提醒自己没有完成打卡,挣扎着爬起来用凉水冲冲脸在如捣蒜搬的点头朦胧中赶在零点钟声敲响的最后一秒完成日更,而小打卡完毕后发现零点已过延迟了当天的打卡。所以简书日更从未断更过,而小打卡统计完成287天,就在这时小尘老师却宣布第二期挑战结束,我的挑战失败。虽然因为开始的晚,就注定是要挑战失败的,但是自己仿佛被上满了发条一般,有着源源不绝的写作动力,所以也没有因为第二期挑战的结束而停止写作停止日更、停止打卡。我想我已经变成了那些前辈的样子把教育写作变成了家常便饭。所以第三期一起写吧挑战300天,没有任何犹豫就按部就班的继续写着。没关系,从头再来相信第三期挑战300天,我肯定能成功。
这一年将近300天的读写我收获了什么?
首先,拿起了笔突破了不可能。之前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加起来也没写过几篇文章。在参加教育行走听于洁老师的讲座的时候揭老师的一句话,深深的刺痛着我。于老师说好多班主任想给同学或家长写信留言,关键是你能写的出来。那个时候的我真的是写不出来。也没有想过如何去用自己的文字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学生进行沟通。而现在我却养成了用文字来梳理问题的习惯。当我遇到难解的问题时,我经常喜欢用文字来进行梳理。一边写一边反思,心里就敞亮了,就不会有太多的抑郁难平,也不会有太多的不理解,从而渐渐地平静了释怀了。所以我的情绪我的问题基本上不会过夜,因为当天会把它梳理完,让自己睡个好觉。遇到家长棘手的问题,我在听完之后给予意见,之后也会把它梳理下来。例如:孩子厌学的根源问题、小怡的手机管理的问题我都不会从根本上去寻找问题给写出来,发给家长供家长去参考。
记得去年参加教育行走的时候。每天上午课程刚结束,好多快手的老师几千字的听课随笔就已经发了出来。当时我在想,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后来我才发现,在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每一刻结束的时候,小尘老师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课程综述。
在共读《教师的使命》一书时,王金祥老师、佟生老师,可以对书中的一句话,或者是一段话进行分析梳理,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来谈自己的感受,每一篇读后感都在几千字以上。真实很佩服这些老师的输出能力。在之后的啃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未来教师》等书目时,我也能积累几万字的读后感,虽然与各位前辈的几十万字的啃读想比确实是冰山一角,但至少我拿捧起了书拿起了笔,边输入边输出。
其次,懂得了越承担越成长。
最早的承担的勇气源自于教育行走5群的分享会上,张文质老师说:“站出来才能让别人看得见”,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在工作单位,我都是不喜欢展现自己的人,唯一的愿望就是别让领导看见我,有啥任务不要安排我让我安静的做事,而教育行走的历练让浇灌了我优秀的种子,让它在我的心底里生根发芽,并且在一次次承担中不断壮大。虽然没有像普利辉老师、毛杰莉姐姐、朱亮老师、孙国香姐姐承担那么多,但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和善的光辉。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壮着胆子开口求助,无论多忙,他们都能给予热心的帮助和耐心的解答,并且带领着我一路向前。孙国香姐姐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我不想走在你前面,也不想走在你后面,我只想伴在你左右,与你一起前行。”正是有这些远方的伙伴的鼓舞,我才变向着达人利己的目标奋进。同组姐妹们这个讲课需要技术支持了、那个需要一起磨课了、帮助年轻教师完成大单元作业设计的任务等等凡是我能帮上忙的我都可以去做,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提升自我的业务水平。承蒙领导不弃让我承担了青年教师读写成长联盟的组织者活动,带领小伙伴们共读共写,孙明霞老师殷切关注并嘱咐我作为组织者一定要好努力搭建平台让每个小伙伴都被看得见。由一个人孤身奋斗,到一群人的并肩前行,远方的导师身边的榜样,一起抱团拔节成长。
还有,改变了固定思维模式。
记得几年前我参加骨干教师选拔的时候,在理论测试缓解考察的是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那个时候哪里懂得新课标,哪里知道教学目标,哪里明白如何研读教材。加入简书写作伊始,看到水墨青花老师看《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我也兴冲冲的买回来看,发现对我来说完全是天书,根本不理解作者在说什么。参加新网师《构建理想课堂》课程后,在刘恩樵老师的引领下,我慢慢明白了语文教学就是要实现语言的实践和运用这一根本目标的含义。也通过购买余映潮老师、王君老师的书和课程来仔细研究如何在课堂中真正落实并让学生学会语言的运用。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才明白如何根据第一套大纲的要求去设定教学目标,去用创新思维研读整合教材、课外知识、跨越了知识来更好的来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的素养的提升。
有人说: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真的是这样,这一年虽然我没有读过多少本书,点燃了我沉睡已久的学习潜能。《礼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现在的我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利用发达的网络给自己报了好多补习班,让自己不断充电,希望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希望自己能早日赶上队伍进入优秀者之列。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会有奇迹。第三期“一起写吧”挑战300天,我来了,向一个全新的自我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