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中,有这样一段话:
做父母的过程,是不断看见自我、面对自我的一个过程。稍有觉知,我们就会看到,我们常带着预设,或带着期待养育孩子,而这些预设和期待往往就是父母内在匮乏感的投射。
我当年没有漂亮裙子穿,所以希望把孩子打扮成公主;我当年没有钢琴学,所以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钢琴家;我当年吃不上美味的食物,所以我要带孩子尝遍美食;我当年没上好学校,所以我拼命想让孩子上名校;我当年很贫穷,所以我想尽办法让孩子衣食无忧。
如果没有觉察到这些来自我们自身的投射,就会把孩子拉进我们的那个叫作失落或恐惧的世界里,希望孩子活出我们曾经想要的部分,好让我们的心得到些许弥补。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孩子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出自己的样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好像就陷入了这样的一个内在循环。
童年的我缺失了很多。
父母常常争吵打架,母亲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我在恐惧和挨打中跌跌撞撞地长大。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情是,小时候我都是穿亲戚们送的衣服,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新衣服。
我很高兴,那是我的第一件新衣服,很快乐的我特别想和别人分享,那天晚上,我就告诉了爸爸。
其实,事先我妈妈就跟我说过不要告诉爸爸,我有了新衣服,可是我还是没忍住。
我怀着特别开心特别激动的心情告诉父亲,这个当年的我最爱的男人,我告诉他,我有了一件新衣服。
结果,爸爸立马翻脸,和妈妈大吵一架,不停地骂妈妈,甚至还打了妈妈。
只因为妈妈给我买了新衣服,这个在他看来,非常浪费钱的行为。
那一幕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很大的伤害。
我至今记得那时的心情,非常自责,非常后悔,非常无助。
幼年的我得到的爱,太少,所以长大的我,拼命地爱着我的小姑娘,可能就是在爱着幼小的自己。
先生一直重复地跟我说:不要和别人比,更不要和别的孩子比。
是啊,我就是一直忍不住地想知道别人家的孩子都有什么,我就是想着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我也想给我的孩子。
可是我的孩子真的需要吗?
我给的那些,对她好吗?
朋友圈微商广告太多,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忽悠着无知的家长们,只要稍一松懈,就很容易掉入买买买的陷阱,结果却是不仅浪费了大量金钱,更是对孩子有害无益。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成长认识自己,看到自己不足的过程。
做事情,不要三分钟热度,更不要盲目攀比,三思而后行。
举个例子,朋友说宝宝吃鱼肝油好,我花了好几百从她那代购了几瓶鱼肝油,结果宝宝一吃就腹泻。
后来问了医生,医生这款鱼肝油的钙含量远远达不到婴幼儿的需求,起不到预防佝偻病的作用,又另外买了医生推荐的d3。
关心则乱也就罢了,我还是个不吃记性的人。朋友经常在朋友圈发乳铁蛋白的广告,她用自己宝宝的经验,说明了吃这个能够提高免疫力,我看到了以后就很心动,想着等宝宝大一些了,也买来给她吃。
今天在妈妈群看到他们说乳铁蛋白并不能提高免疫力,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看完不禁感叹,果然宝宝的钱最好挣,像我这种妈妈购物起来毫无理智。
吃一堑长一智,真的要听先生的,三思而后行,不要冲动购物。
说到先生,最近先生和我分享了他童年的故事。
他说小时候,是所有人眼中的坏孩子,非常野,他父母忙于工作,从不管他。
他印象很深的是,初三年周六开始要上课,他很烦,就带着一群学渣逃课,班主任打电话给家长,所有家长都来了,除了他父母,每个学生都被家长教训了,而他回家以后,他爸爸问他能考上高中吧?
他说能。
就这样他的逃课就被轻轻揭过了。
不仅如此,当他带着他的朋友们去网吧开黑时,他的那些朋友都要找各种理由才能征得父母同意出门,而他就跟他爸爸实话实说,他要去网吧开黑,他父亲就同意了。
先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中长大,他的父母从不对他投射期待,一直很尊重他。
在这样氛围里长大的先生,他说,截止此时此刻,我的过去毫无悔恨,过去的每一天我都过的很充实。
这样的先生,真的很让人羡慕。
他不管做什么,都在倾尽全力。读书期间他沉迷开黑,经常熬夜通宵,毕业以后,努力工作,从一开始的月薪3千,慢慢地月薪过万,到现在,毕业的第三年,年薪税后40W+。
而我一直还在原地,不温不火。
我跟他说我常常后悔,后悔过去的很多事情,比如没有好好读书,先生就说,后悔也没用,过去了就过去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点,生命是一场单程的旅游,我们一路前行,能看到来时路,却无法后退一步。
那就再努力一点吧。
努力做一个好妈妈,不要和别人攀比,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