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的黄执中常说一句话,“脑子想得通,说话才能说通;说话说得通,做事才能做通”。初听觉得特别有道理,直到今天听完这一课,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全明白了。且慢,让我找茬看看这个逻辑有什么不对。
从小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我父母在描述一件他们不熟悉的事情或事物时,总是用很多模糊的形容词或者名词代替,当我觉得哪里不对继续追问时,他们就开始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但是为了维护自己做父母的权威,他们通常又会下一个提示性的结论给我,意义是他们为我好,我要这样这样。
我父母是一对非常普通的工薪上班族,他们见识不多,爱好单一,不喜读书,娱乐就是下班后看电视,社交就是熟人一起吃饭喝酒。是中国现阶段大部分中年人生活的缩影。举个最近的例子,我爸突然微信跟我说让我注意保护眼睛,我想肯定是有缘由,便问怎么了?我爸说你表弟角膜移植了,因为他之前做了近视激光手术。我说等等爸,做了近视激光手术过几年就有可能角膜移植吗?这好像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吧。我爸经典的回答又开始了,“反正你弟眼睛不行了才换的角膜,你也做过近视手术,你也注意一点吧”。在他没想搞明白表弟患病原因,也说不明白患病机理的情况下,对我的健康表示出深深地担忧。但这个因果在我看来毫无逻辑,没有深入思考,也没有说服力,更无法在父女两人之间就此展开深入对话,而只能停留在我爸道听途说的故事上,我对此毫不走心的事实上。结果也很有普遍性,父母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告诉孩子,孩子压根不往心里去,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孩子认为父母说的不准确不适用。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父母因为天然不清楚角膜移植的原因,在给我讲道理的时候,自然在语言过程里过滤掉了他们不懂的东西,比如角膜破坏性溃疡、反常的角膜突起、角膜水肿或浑浊肿胀这些专业名词,在讲道理时自然就缺乏了专业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别人听了也会觉得没道理,久而久之,他们的话就会被我习惯性一耳朵带过而不走心。最终的结果是,沟通无效。
这里我们不谈父母教育的问题,只谈表达与思考的关系。讲述者如果能从听者的角度去思考,对自己讲述的东西先进行自辩,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进一步深入思考充实论点论据,形成一个闭环的理论体系,然后再讲述给听者。相信不仅听者明白,自己在深入思考并且表达的过程中,会对事物或事件的看法更加立体、全面。
语言表达和深度思考天然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不经深度思考的语言表达是没有价值的,而思考后依然无法表达清楚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现在,语言与思考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我们能做的是:边思考,边表达,觉得说不清楚的,再想明白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