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3岁和1岁男孩的妈妈,和两孩子读了近3年的绘本,没有觉得自己绘声绘色讲绘本的能力见长,反倒在给1岁多小儿子读绘本故事时,屡屡受挫。
10月23日,在小鲁文化和悦读悦享联合举办的“林美琴工作坊”上,绘本共读的多元技巧,读写游戏的实操,刷新了我原本对“读绘本”的观念。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看绘本,不喜欢看文字?
为什么有的小宝宝一看到绘本,他就爬走了?
为什么有的孩子看了也喜欢绘本,看了很多书,作文又写不好?
林老师开场将这些疑问抛出,我就被触动了,我知道,这次课程是我的福音,必须好好学。我家哥哥一看到字多的绘本,就要快速翻过,有时会叫我换一本。给弟弟讲故事,他摇头说不,有时候会爬走。
适龄绘本的选择
林老师说:出现上述三种问题,不是单纯的读绘本技巧的问题。创作者为各个年龄层的读者服务,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
找对与孩子认知搭配的绘本,因为绘本本身就足够吸引他们;
并且,不同的绘本采用不同的共读方式;
通过读绘本,领略绘本中的阅读之美,让写作成为自在表达的需求。
让写作成为自在表达的需求,如此境界,根本不是用兴趣来判断写作,更别说咬破笔头凑字数的情况了。读是为了写,写能更好表达自己。
先说绘本分为四种:有图无字(无字书)、图多字少,图文并茂、图少字多(桥梁书),读绘本的看的是图像,练的是看、听、说、写的能力,需要循序渐进、量身打造,联结视觉感知与生活经验,通过感官的开启,从一本书中遇见世界。
我自己存在的误区
我曾以为,自己在绘本馆当过故事妈妈,对绘本有浅浅的“洞见”,听完林老师的分享,我深深思考,发现了自己的四个观念误区:
误区一:绘本选大奖之作就行了?
选绘本要面向孩子的年龄,准确的说是面向孩子的认知。创作者为各个年龄层读者服务,绘本的确是0-99岁的人都适用,但在当下,此时此刻,这个孩子就是适合这样的绘本。
0-3岁的孩子,可以选玩书:洗澡书,布书等。此时,书上的文字,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符号,还处在读图时代。
而对于3-5岁的孩子来说,有更多的元素,有更多生活经验的感官联结,内容形式可以更丰富。
5-6岁的孩子,处于幼小衔接的阶段,读绘本,是一个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在0-6岁的黄金时期,像食物一样,给合适的营养,一点点逐步滋养,满满的爱和温暖。
孩子根据生活感知理解图画中的情境,对于超出认知范围的画面,难以孩子的内心。我的孩子不到2岁时,我感觉他不喜欢《爱心树》、《活的一百万次的猫》等绘本,现在他3岁多,字多图少的书,比如《昆虫记》,他也不喜欢。这完全是我在选择上的错误,因为他无法理解绘本里的图画。
误区二:绘本照读就行了?
不同绘本有不同的共读技巧,需要根据图像来确定共读技巧。
以《绿池白鹅》为例,光听老师读几句,再带我们从线条、构图、造型方面赏析,真是醉了。
当第一只白鹅出现时,画面是圆的,湖面是宁静的。画面以白鹅为中心,白鹅,给我们的感觉是高贵的女神般的美丽。当白鹅在巡行时,路线的构图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巡行”这个比较生僻词的感觉。在描述时,三个静静的,再一次将高贵的宁静升华,入心的美!
等到另一只白鹅出现,画面并不是以白鹅为中心,孩子们拍手出来了,有一页几张图,孩子们和白鹅各种方式的亲近,和前一只白鹅的画面完全不同。
当两只白鹅对视时,两只白鹅都在画面的两边,没有争宠,带着谦卑。当两只白鹅相遇时,水面的涟漪变成一个完整的圆,那种和谐的美,画面已经说明了一切。此时此景,感觉完全带入情境。
说是读绘本,不如说是感受绘本,我在现场,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那种美。宁静的、高贵的美!欢乐的、跃动的美!而这本绘本,林老师说,她在谈品格,谈到欣赏每个人的特质,每个人内在拥有宽广的宇宙。
不是所有的绘本都是照读,绘本共读的方式有朗读、叙述、讨论。
误区三:绘本一定要好玩吗?
玩趣绘本是为了发现绘本好玩的一面,用绘本去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仅仅是好玩是不够的,不好玩的绘本,就像个静静的美女子,不管你玩不玩我,我就在这里,我们就这样静静的欣赏,她的美,入心的。
不好玩的绘本,本身也是吸引孩子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选对适合孩子认知的绘本,仅仅绘本的图画,便能给孩子滋养,感受绘本的阅读之美。
误区四:绘本延伸就是唱唱跳跳手工绘画之类?
绘本的世界真的很宽广,说个不恰当的比喻,想要什么,让自己努力成为什么,绘本的读写游戏,是让自己去创作绘本!
当天下午,用了一个半小时在做“手工”,过程和资料,完全可以参照林老师的书籍《绘本的读写游戏》。从一页书到四页书到五格书到折叠书,都是根据自己想象创作的故事。
看似手工,其实是读写游戏。老师说:读的能力来源于阅读各类绘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在领略了图画之美后,就希望把想像的画面变成文字,文字是为想法而服务的,有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写作是顺应内心需求的一种能力!
写作文,是做文字的配乐师,从看见到真正的“洞见”,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知道绘本说什么到知道怎么说,把外在向内在的通道,“叮咚”一声打通后,各种感官打开、让感受进来,才会真的感同身受,有感而发,想写作的心也停不下来。
我认为正确的做法
认识到自己的误区后,我总结了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
(一)找图感:
绘本不是选大奖之作,也不是好玩就够了,真正的引入赏析一词,从颜色、线条、构图、造型等,感受绘本的节奏、品味作者的创作情感。
林老师以绘本《雨伞》为例,这是一本无字书,从图像赏析来做文字搭配,成为配乐师。
当看到画面中的女孩夹了一把大黑伞,自己撑着一把红雨伞,此时此景,表达女孩心情,暗示故事的发展。一页页往下翻,情境带来意境,颜色、线条、构图、造型都是推论故事发展的线索。雨,没有字来描述,成为了故事的背景音乐,共同诉说女孩给爸爸送伞的温暖、甜蜜。
(二)找语感:
绘本不总是照读,现场活学活用了绘本共读的三种技巧:朗读、叙述、讨论。对的共读方式帮助我找到正确的语感。
1、朗读
《绿池白鹅》这样优美的散文诗类的绘本,用的是朗读技巧。
朗读的故事一般是图文并茂,文字有节奏、有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朗读绘本,非常注重句群、字群分割,学会断句(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决定每句话之间停留的时间长短),重音、停顿等。
朗读不是为了生动而生动,是情绪带来的感觉生动,孩子听的是读故事的人背后的情绪。
亲子共读的家长爱孩子,读绘本,声音是对图画和文字的展现,朗读的技巧,确实需要训练。工作坊上,老师就带着我们从音色、音量、音调、音效四个方面练习。
所以,我之前认为动作声音表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爱就够了,完全都是浮云。
当我们读绘本,孩子感受到了什么?这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2、叙述
叙述可以运用故事道具,整合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去说个生动的故事。了解了故事的发展,就可以画出故事线——起、承、转、合。老师说,每本书都是一座故事山。
以《咕噜咕噜蹦》这样极少字而画面丰富的绘本为例,用的是叙述技巧。叙述是添油加醋,需要考虑场景、角色和情景,使用叙述的可以加对白、旁白、从字到句群,引入修辞。我们分组练习,十几名学员共同讲一本绘本,想象力根本没有边际。
有了修辞,叙述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比如:加形容词,加对话,加设问句,用排比句、感叹句、用比喻来做意念传递。关于比喻,老师引入一个例子《我想要爱》,大熊说:我……就像心里破了一个大洞一样,多么让人难受。
用叙述的方式,不受制于书本的字限制,时间安排也可以灵活调度,也可以在预定的时间说故事,根据起承转合来分配合理时间。
有条理的叙述,让故事更为流畅,叙述也更聚焦于场景、角色、情节,叙述做的好,写作文很难离题,在不知不觉中,语感对了,一不小心,丰富、精彩的语汇就积累而成。
3、讨论
讨论是锻炼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一种途径,在共读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互动。
以《希望牧场》这本绘本为例。可以借鉴这样的讨论方式:
开头设问:
嘿,你知道什么是养牛人吗?
设身处地:
如果你是养牛人,你会怎么做?
引入发散思考:
为什么就因为我是养牛人?责任?情感?生命?还有呢?还有呢?
你觉得养牛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价值判断:
你还认为这个养牛人还要坚持吗?
很多人支持他做这件事,你认为意义是什么?
连养牛人都怀疑,你觉得这有意义吗?
透过这个,你看到了什么?
全局性思考:
养牛人前后的思考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叫希望牧场?
在上林老师工作坊之前,我由始至终的认为,读绘本,就不应该问孩子问题。直到林美琴老师现场演示了一遍用讨论的方法读绘本,我的观念改变了。这种改变不是因为大师专家就是对的,而是我感受到了,绘本用讨论的方式读,能更好的传递作者的情感,也帮助孩子更好的去理解绘本,培养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三)积累语汇: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读绘本,要有足够多的量,读一千本绘本,不等于把《我爸爸》读了一千遍就够了。有了图感、找到语感,在不断读的过程中,孩子的语汇就逐步积累出来,遣词造句的能力,真不是什么速成班可得,必须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妙笔生花,必须先积累,积累,就是越多越好,首先,必须合适。
(四)走向写作:
绘本延伸和玩趣绘本的概念引入后,给绘本加上了许多“功效”,称为读写游戏,读是为写,多么精辟又直接。
如果说读绘本积累了足够多的语汇,那么写绘本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把想象力变为现实的结果。从小就能够参与到绘本创作的孩子,长大了,不愁咬破笔头写不出好文章。这本书,称之为工具书,林老师说她可以做几百种读写游戏中的书,每一次带孩子做书,都会是一个兴奋感增长点,因为孩子对未知充满好奇,在创作的过程中,创意和灵感宣泄得一发不可收拾,这种快乐,从心底直到脑门,喜悦自在手口眼鼻,视听嗅味触会告诉自己答案。
真心感谢林老师带来这堂真实生动有质感的工作坊,有案例有实操,学了,就可以用,对于我这样还没有看过林老师作品的人来说,也毫无障碍,并且更有兴趣去深入学习。
作者简介:在家育儿的小丽丽,爱学习,爱干活,爱孩子,爱教育,热心公益活动,致力阅读推广。个人微信公众号:在家育儿(zaijiay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