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提出过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之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就是天赋,是我们生来的一种可能性。
我们该如何理解孟子讲的良知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拥有良知,良能的,因此我们每个人也是都有仁与义的,良知这个东西你不用去思考,不用去做过多的事情你就能拥有它,而这个就在哲学里面叫做直观,而良知他就是道德的直观。
比如说我们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经常说有的人天生就会画画,天生唱歌就很好听,但其实画画这种能力不是你生而具有就有的这只是一个可能性,可能你有画画的天赋,但是你需要后天再激发出画画的能力,不断的努力才能画得很好,而孟子讲的良知与良能,也只是一个没准,虽然我们说良知是道德直观,这是我们人类生而具有的,但是我们不一定然能把它给呈现出来,比如说如果我们像教育人一样教育那些小猫小狗,他们也是怎么也不可能呈现出来良知的,但是一个人类小孩刚生下来就知道依赖自己的母亲,这就是本能,这其实就是更偏向生理层面的本能,而人生下来也就是具有良知,我们只要在后天的激发,就可以呈现出来。
我们知道告子曾经讲过,无善无恶,王阳明先生他也讲无善无恶心之体,但是他们两个讲的无善无恶的意思都一样吗?其实根本不一样,羔子讲的无善无恶是没有价值判断的,是偏向动物性的,而阳明讲的无善无恶是,意味着我们需要有明镜般的心,纤尘不染的无善无恶的心,你的心要借助窍而发,与你的环境相接,比如说你在上课睡觉的时候,明知道自己睡觉不好,但是还是忍不住睡觉,而在校园里面你说脏话的时候,你也知道这是不文明的,但是却没人提醒你不要这么做,所以你继续说脏话,这些就是你知道什么是恶,如果你知道了,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讲的良知了,因为你有判断善恶的能力,良知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发动了去了,那么就会有良知,你生活在社会中,如果你不用你的心的话,那我们就会陷入悬之中,死寂之中,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复归你的本体,让你的心更加的明亮,明白内在的追求和价值,良知也可以理解为本体,你的良知他是一定会发动的,你的心一定要向外发,但是你用它的时候发动的时候,不能被外物牵着跑,比如说,不要追求社会上的名利,如果你学习只为了考上高中,大学,找到好工作,然后赚大钱,不然就变成逐物了,你要让你的心如明镜一般,一尘不染,要把你的良知呈现出来,找到你内在的追求与价值,那么你就真正的做到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