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非常重视家庭的,更重视教育。
我们浓厚的家庭观念就来自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易经》。
《易经》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一”的概念。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大家庭,这跟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我们每一个小家庭来说,又有各自的差异,有各自突出的特点和矛盾。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家有我家的经,你家有你家的经,你的方法不能完全的适合我,我的也不能完全适合你。
回到家庭教育的问题上,我们都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所以各个家庭之间也没有必要比来比去。这就是家风。
教育子女也是这样,不要让他跟周围的人比来比去,更不要拿别家的孩子来说事,因为每一家都不一样。
《易经》与家庭教育有什么关联?
如何用易经思维来教育孩子?
家庭是什么?
家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独立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和人生经历。
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系模式,看待别人的思维。
(我眼里的你,不一定是你;你眼里的我,也不一定是我。)
在《易经》中,把人的关系分为六亲(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伴侣,子女《汉书·贾谊传》)
在“我”的位置去看别人时,就可以看到,在我眼里,我的父亲是什么样的思维?是木性的?还是火性的?还是其它的?
在“我”的位置去看别人时,就可以看到,在我眼里,我的姐妹是什么样的思维?是金性的?还是土性的?还是其它的?
在“我”的位置去看别人时,就可以看到,在我眼里,我的儿子、女儿是什么样的思维?是金性的?还是水性的?
在我们的《易经》里面都有明确的标明。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关系,我们就知道我要如何跟他们/她们相处。
当然,我们还需要去看对方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模式是怎么样的。
在家庭教育中,更为重要。
当我们能全盘的了解我们家人的性格特点时,在与孩子相处时,我们就知道谁更适合教育孩子,谁更适合陪孩子娱乐。
//////////
家庭最重要的是什么?家庭要怎么样?
要富有吗?不是,家庭要美满。
美满就是看见自己的状况,可以自己的问题,并拥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所以各个家庭之间也没有必要比来比去。
家庭最重要的是家教和家风,还有家传的一些不可改变的原则。
//////////
家庭管理好就能治国平天下了吗?
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第一个要修身,第二个就要齐家。
如果一个家族所有的事情你都能处理好,才有资格去治国。
什么是家族呢?什么是宗族呢?
家族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
宗族,是家庭的扩展,我们中国人很重视同宗。
一个人怎样才能够成为家族中,是大家都尊敬的人呢?还是辈分高的人呢?
都不是,是声望高的人。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家庭和事业都是是培养个人声望的地方。
声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也不是谁官大就听谁的,也不是谁有钱大家就都服谁。
一个家庭的家风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经过世代的流传和坚守。
如果你这个宗族能世世代代把优良的家风传下去,说明你这个家庭的能力足够强大。
如果你这个宗族足够强大,经过历代不断的繁衍,形成庞大的家族系统,完全有能力为治国贡献力量。
治国之后,要平天下。
平天下是不是要统一这个世界呢?
中国人不太讲统一世界,真正能够行得通的,也只有一统天下。
所谓一统天下,就是世界大同。
《易经》里有两个卦,一个叫作大有卦,一个叫作同人卦,合起来就叫大同。
我们是求同存异,大同下面尊重小异,所以叫大同小异,也就是一统天下。
我们会变成四海一家,但是每一家还是有每一家不同的家风、背景。
我们要互相尊重,不要勉强人家跟我们一样。所以我们教小孩儿,不要让他跟周围的人比来比去,因为每一家都不一样。
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中国历史能够一以贯之,我们深受《易经》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支撑我们延续。
如果我们从《易经》这个角度回头去看,就会明白,家庭永远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最温暖的港湾。
行有余力还会照顾左右邻居,但是前提是先把自己的家顾好,叫作固本;把小孩儿培养好,这是长远的。
如何用易经思维把握好孩子成长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