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上海书展上遇到黄征宇先生的《征途美国》,读后觉得有此书值得一阅,故记录了一些书中的内容,以供日后有时咀嚼。
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应该把握四个既对立又相关的角度:美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人,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人。
美国社会并没有太多真正了解中国的渠道,中美两国之间也没有找到一个顺畅的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美国人和中国人互相认知存在很多偏差。美国高层虽然认为中美关系是未来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无法确定中美关系到底是敌是友。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决定了它多元化的特征。“谁才是真正的主流美国人”是一个伪命题。所谓主流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池,主流可以不断演变,主流的构成和特点也在变化。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去美国就一定要学习美国文化,一定要融合进去,这个观点并不完整。中国人还应该在美国主流社会里争取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对美国主流社会施加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的文化灌输进去,使之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一开始来到美国这片大陆的人基本都是一无所有的,他们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家庭、事业和财富,因此美国人有这么一个观念:我所有的一切都要靠我自己。美国人的惯性思维常常是向前看,不怕失败。这种崇尚个人主动性,尊重和鼓励个人奋斗,从而实现成功的信念,直接导致了美国人从一开始就对政府不那么信任,认为政府只是“必要之恶”。个人的动力才是推动美国整个社会的核心力量。
美国人不是不看重知识和学历,而是更看重“个性化”,也就是个人的独特性。因此,美国家庭在孩子培养上尤其注重保护他们个人的主动性。家长有个概念叫“通过仪式”,意思是人的成长一定要经过几个步骤,其中一个步骤就是犯错。美国“精英教育”是怎么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呢?秘诀是积极引导和遵守自我选择原则。父母会尽量去培养孩子们的各种爱好,让孩子有机会听一些过来人分享经验,把好的选择放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美国人对成功的定义和成功模式的不拘一格,让美国人热衷创新和体验,强调选择的自由。
作为公司的一名创立者或者CEO,你并不是要做公司里最聪明、最有智慧的那个人,你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你只有尽可能地凝聚各个方面最专业的人才,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最好的产品或服务。一个产品在从零到一的过程中,未必需要产品经理熟悉每个环节,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沟通和协调,将各部门优势顺利的融合到整个项目中来。
政界和商界领袖的思维差异:在企业里,大家的目标是如何将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而政府里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去分配这块蛋糕,也就是管理和协调。在企业里有一句经典的话叫“责任到此不能再推”,而政界多的是寻找理由和借口,拒绝承认错误。
科技正在改变美国社会乃至人类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在这种大趋势下,只有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取得成功。
学习英语的四个方法:每天背诵一个小故事,扎到人堆里不停地“磨耳朵”,特别敢说,不让自己有退路。如此浸泡式学习,一年时间能达到顺畅交流。
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对任何问题老师没有标准答案,即使有答案,老师也会告诉你这未必是最好的答案。老师能做的是尽可能地引导你面对各种难题和挑战进行快速学习,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式,能独立思考,善于提出“对”的问题,敢于把不同的观点说出来供大家自由讨论,养成全面解读和分析问题的思考能力,并尝试凝聚大家的智慧来提出一些可取的方案,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思路。在同学之间讨论案例的解决方法时,最后需要评判的不是一个方案的对错,而是去思考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选择标准。为什么他会做这个决定?他的观点是什么?他的出发点又是什么?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探究,你能充分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所形成的结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由此才能更客观更多维度地去思考和解决眼前的问题,也就能更好地组织和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作用。
在名校学习不要忽视各种学校资源。教授不仅仅教书育人,他们在社会上还有极为丰富的人脉关系,这些教授和企业和政府都有良好的合作。美国名校在世界各地有着分校或关联企业等很好的海外资源。同学之间的朋友圈等社交资源。如兄弟会、姐妹会、骷髅会等等。这三种资源是名校与普通大学之间最大的差别。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也是入读名校的最大意义所在。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开始,只有开始了,才会有下一个机会。如果有一个想法,就应该把它付诸实施。
中国式酒桌文化和美国式各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类似的,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需要寻找一个非正常场合来建立关系和加深感情。中国人更注重资源的整合。而美国人更注重想法的整合,大家更多的是分享彼此的行业经验和不同经历,探讨如何将不同想法进行融合后可以衍生出哪些创新点子和商业机会。
对中国企业而言,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快速占领市场或追求业务扩张,而是需要有一个好的公司文化的内部传承,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的成长或成功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也包括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胜过聪明和勤奋。优秀的创业者具备的是“丰盛心态”和“无尽心态”。这些也是顶尖商学院对真正成功的定义。
现在由于社会变化速度加快,行业交叉结合的机会增多,未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会有机会从事很多不同专业的工作,而且这会成为大多数人的常态。这意味着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硬知识会变得越来越不那么重要,而那些软性的技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大学里如果只局限于一个专业的学习,忽视了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今后就很难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对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应该及早规划,不要等到大四临近毕业才考虑。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热爱的工作或事业呢?其实真正的热爱是非常难找的,人的爱好往往有很多,但未必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传统的做法是听从父母的建议,或看朋友正在做什么。跳出这两种传统的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大学里多读一些课程,可以是跟自己专业没有什么关联的课程。不断偿试找到自己的所爱,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要主动加入一些学生团体,寻找自己的“贵人”,贵人能帮你打开更广阔的天地。在美国有个词叫“信息性面试”,指学弟学妹主动向校友们请教职场经历和经验等信息。
找圈子、找贵人、找机会、问信息这些事情都不是等到找工作时才去做的,而是越早开始越好,越主动越好。在职业上获得成功,有人归功于勤奋,有人归功于有想法,有人归功于幸运。但不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做足准备可以让你成功的概率最大化。
想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可以记住美国的一句话“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意思是“假装到你真的搞定它为止”。这个“假装”不代表你不够诚恳,而是很多时候情况变化很快,用过往的成功经验也很难保证一定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在新问题新任务面前,首先需要体现的是你的勇气和担当。美国人认为如果连解决问题的决心都没有,那最终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不到哪里去。
美国顶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莫过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和持之以恒的创新。
英特尔公司有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建设性对抗”。不同的人因为所处的环境和所持的立场不同,产生不同的意见很正常。在讨论阶段,任何级别的员工都有权利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可以就事论事地辩论。在此阶段,级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有的放矢地提出意见,并且充分地说服对方。不过,无论讨论期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多激烈的争辩,只要公司最终做出了决定,员工必须要服从。
华人要在美国真正崛起,一定要懂得使用好手里的选票,要舍得为自己种族的利益进行金钱上的投入,成立真正有号召力的全国性组织,让自己的声音不断出现在主流媒体上,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