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就特别喜欢讲台。我相信,身边很多的人都有这样的想往,虽然不能为人师表,但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站在讲台上去给下面渴望的眼神送去一场酣畅淋漓的演讲。
从初中开始,因为声音好听,学习成绩又好,就被老师推荐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后来因为成绩出众,被学校选作代表去参加乡里的演讲比赛,再后来,因为在乡里的比赛中拿到不错的名次,又被选作代表去参加县里的演讲比赛。
所以感觉在讲台上给大家朗诵一首爱国的、慷慨激昂的诗歌,是一件很不错的体验。演讲,那时候,带来的不仅仅是掌声,更有学校的褒奖。
初中时,因为代表学校参加了多次比赛,所以从初二到初三,几乎没有交过学费。后因转学时,学校还倒贴父母几百块钱,学校的说法是,因为得奖的钱不仅冲抵了学费,还有结余。
高中,因为课业繁忙,就把朗诵和演讲的事情完全抛在了一边,紧张的高中,学校领导和老师只关心升学率,才不会去组织这些看似课外的活动,所以高中就没有了演讲的机会。
大学,课余生活多了起来,各种社团自己也踊跃参加,又想起了自己在初中的朗诵和演讲经历,刚入学时,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要有朗诵比赛就会报名参加,感觉酣畅淋漓地在讲台上朗诵一首舒婷的《致橡树》,抑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件非常开心和满足的事儿。当然,大学里,演讲方面的,也是人才济济,而且很多来自大城市的孩子,他们初中高中就经历过专门的演讲训练,相比较我这来自农村的没有专业训练的,自然比咱强百倍。每次都是信心满满地去参加比赛,但是每一次的成绩都是不怎么理想,后来慢慢地就产生了自卑感,再后来,看到有演讲比赛之类的海报,都躲得远远的。大学就这样的过去了。自己和朗诵演讲再也没有一点关系,很清楚知道有几两重的自己也慢慢将这回事就不当一回事了。初中那点原来值得自己骄傲的成绩也慢慢地变得微不足道了。
大学毕业后,家里人都希望自己能回到老家县城考公务员,或者考个教师回到高中任教,看着同学一个个都去了大城市,就想既然自己已经走出了农村走出了小县城,就再也不能回去,所以就这样和老师,和讲台也就擦肩而过。这样一晃,就几年过去了。
最近工作上做了些调整,开始做产品运营的工作,那自己负责起了培训这块,当然未来自己是想往培训讲师这块发展的,今天第一次给培训讲师做开场白的主持,虽然有些紧张,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带动了大家听课的气氛,适当的伏笔也带着大家轻松自在进入了听课状态。
下来后,同事给我说,自己挺适合做讲师的,抑扬顿挫把握的到位,而且能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听了这些肯定的话语,自己也非常的开心,希望自己能快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讲师。路很长,但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一定可以达到目标。
和讲台这些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的缘分,让我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培训讲师的定位,也越来越开心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