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记得有一段台词说,“我都30多岁了,钱没赚到,工作一事无成,生活乱七八糟”,《我的前半生》中马伊俐说,我30多岁了,你根本不知道生孩子,养孩子比在办公室坐要操劳一万倍,《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说,我31了,可为什么这个城市里的东西都不属于我,都与我无关?当时追这些剧,被感动到稀里哗啦…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当下年轻人的真实生活。每天埋在千头万绪的生活工作中,忘了自己最初的模样,因对自己的长期疏忽,最初的模样也已悄悄改变,直到情绪低迷的某个瞬间,重新审视镜子中熟悉而陌生的自己,诧异自己怎么就变了这副模样,自己还没长大呢,父母怎么突然就老了。一度开始焦虑、不安,开始患得患失,对生活无所适从,对未来忧心忡忡,就这样进入了名副其实的“精神内耗”。
罗翔老师有句经典语录,“你要么努力到出类拔萃,要么就懒得乐知天命,最怕你见识打开了,努力又跟不上,骨子里清高至极,性格上又软弱无比”。刚看到这句话觉得犀利而精准地说出了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也是这句话确实加剧了原有的焦虑,夜不能寐。
为了让自己摆脱焦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甚至去主动学习了心理学,考证之余还专门给自己做了各类心理测试。当然结果一切正常,只是有些许的强迫倾向。其中有个知识点是关于灰色的描述。灰色,非彩色,没有色调,饱和度为零,两种互补色混合到一起,就变成了灰。心里突然一紧,这不正是“精神内耗”时的我吗?没有白色通透的锐意进取,也不至于到黑色的完全躺平。只是萦绕在周身的那些灰暗,很难摆脱。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问一位同事一个工作上的问题,我说这个事到底对还是错?同事很从容地告诉我,现实中并非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那个灰色地带。我恍然……
从这句话我得出了两点。一、关于我问的对与错的问题,那就是 自以为是的清醒,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幼稚和不经世事。如果要坚持内心为白的底色,就要有能力去改变被灰色包裹着的现实、其实就相当于蚍蜉撼树。 二、我为自己灰暗的内耗,找到了牵强但现实的理由。而现在我也确实敢于与这灰暗共存甚至对话。
放眼这熙熙攘攘的人流,都是为生活奔走的普通人,又有几人能做到不随波逐流,本就普普通通的大众,哪有那么多的出类拔萃。相信很多人青春年少时,都喊过一句“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结果长大后的我们,大多数还是穿梭在这光怪陆离的偌大城市中,曾经洒脱的梦想被赤裸裸的现实一再推迟,直至放弃这个念想。
记得《皮囊》中说,“生活必须继续,就像话剧演员,在中场休息时间结束后,继续扮演起在现实生活中苦苦争取来的角色”。在命里打滚,已然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努力跟不上就跟不上吧,只要清醒地努力着,以真诚务实的态度对待,也一定能找到与生活相适宜的相处方式吧。
我开始喜欢灰色,它沉稳、低调,也很有质感。我开始愿意沉浸在灰色的空间里去审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清醒。也会在无人问津,生活失意困顿的时候,让自己的情绪沉到谷底。愿意去经历歇斯底里的“内耗”,允许自己的状态低入尘埃,以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然后,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起身重新去审视当下一地鸡毛的琐碎。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触手可及的真实,和成长带来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