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没看错,我就是个学员,而且是个新学员,是正在进行的齐帆齐写作课第五期的学员。
我也没有瞎吹,我是要为大家上一堂点评分享课。老师们传授的,是写作的正面经验,而我要分享的,则是反面的失败教训。别小看这反面教材,它有时候比高大上的正面教导还管用。
我今天要讲的课题是:《听课又参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短板》
参加齐齐老师的写作课班以来,我长长短短地写了7篇文章。这期间,我参加了3场征文竞赛,7篇中有两篇是专为参赛写的,投了两家,还有一家是用旧稿投送的。
现在,这3个赛事已有两个公布了结果,很遗憾,都没我的份。
剩下的那个,是”423故事节征文“,按征文要求,投稿的文章都必须是付费的,而评选标准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比一比付费收入的多少。我的朋友圈中穷人居多,所以收费标准不敢订高,只订了2元。
眼看着,这一波参赛,将要全军覆没。
失败了,就该总结,没有成功经验,教训也要找出来。这就是进班以后的思维,如果不进这个写作班,我是懒得来总结这个劳什子的。
首先我要有个基本评估,就是我投送的文章,质量究竟怎样,如果实在是水平相差悬殊,那就没必要深究了。为此,我翻看了大部分获奖或入选的文章,最后得出个结论:"不相上下",而且我相信,在数以千计的被淘汰的文章中,这种与获奖文章"不相上下"的,应该不在少数。
我这样说,可能得罪了那些获奖者和入选者,我这里需要声明一下,你们的获得或晋级,不光是幸运,因为淘汰者一定和我一样,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短板。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短板,全是干货,对大家今后写文章投稿,或许会少走点弯路。
短板之一,标题抓不住编辑或评委,甚至会让他们产生歧义性的错觉:这是说啥呢?与我们的征文不对路啊,pass!
就是说,你投出去的文章,编辑或评委只睃了一眼标题,就扔废纸篓子里了。
现在就开始点评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娘,儿就在您身旁》
这是一期简书和羽西联合举办的为纪念母亲节的征文,征文的主题是凸现母性的伟大,选取的角度,是”妈妈那些融化你的瞬间“。
这个主题和角度,是我在”落榜“后揣摩出来的,因为这时候齐齐老师已经在班里说到文章标题的重要性。她说:”标题决定文章的打开率,内容决定文章的传播率。标题的形式包括吸引式、争议式、悬念式、颠覆式。标题要让读者产生共鸣,要戳中读者的内心。“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必须有个魅力四射的标题,才能挑逗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你的文章的第一读者,就是编辑和评委,过不了第一读者,一切归零。
本来,我对我那篇文章的标题,还自信满满,是一种与娘说话的语气,很亲切。现在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自恋,并没有把第一读者的兴趣放在首位。作为征文竞赛评委编辑,他们的兴趣,就是要从你的标题上判断,你对征文主题的把握是否精准,选取的故事是否包含在设定的角度里。
“娘,儿就在您身旁”,这个标题首先在主题上出现游离,到底是凸现母性的伟大,还是彰显儿子的孝心,让人不得要领。其次,在角度的把握上出现了错位,儿子是母亲的靠山,取代了母亲融化儿子的瞬间。
当然,这只是从标题字面上分析得出的结论,其实, 文章的内容并不尽然。
但对于评委编辑来说,这字面上的意思就已经足够了,谁稀罕你这个大孝子,见鬼去吧!
短板之二,文章的第一段意趣疲软,提不起精气神,撩拨不起评委编辑的兴奋点,于是,到此为止吧,下一个。
几乎所有的征文启事中都有这一条,公平公正,认真审读每一篇来稿。但这个认真审读,不等于要把你的文章从头看到尾。我已经看过一段啦,实在让人看不下去呀,一叶知秋,后面也就那么回事了。
在班里,不止一位老师说到文章第一段的重要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谁有这样的好心情,来陪读你那些不疼不痒的文字呢?读不下去,就翻篇呗。
邹治老师是简书里的专题主编,他好像也说过这样的话:面对大量的来稿,编辑是不可能把每篇来稿都通读一遍,一般性的稿件,看个头就撂一边了。这是权威者说,是靠谱的。
再说我那篇文章。人们常说,写文章必须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读者。我写《娘,儿就在您身旁》时,千真万确,自己就感动了,但却没有感动读者。问题就在那个第一段,我总想一开头把背景说清楚,把事情的起因说明白,结果,文字就显得很拖沓,没有兴奋点,第一读者读着读着就兴味索然了。
这篇文章是慢热性的,是渐入佳境,可那个第一读者却没这个闲功夫,来陪着我慢慢领略我的感动,我倒是白感动了半天。
自媒体时代,文章的开头必须把那些震聋发馈的干货全拉上来,就像美国打伊拉克那样,一上来就是战斧式巡航导弹给你来个全覆盖,炸你个天昏地暗,然后陆军上来,不用打,就等着受降了。
短板之三,文风略嫌霸气,笔调过于冷峻,看不到小清新,也绝少嚼碎苦难的痛点,很难进入编辑大佬们的法眼。
我参加的第三场征文竞赛,是“寸铁千元征文”,用的是两篇旧稿:《会撒娇的程雨烟》和《晒老公的小墉正》。这两篇在简书里的反应都比较好,也可以说是把两个小美女写活了,关键是篇幅都比较短,都只有一千几百字,因为征文启事上对篇幅的要求是“500字以上”,我把它理解成要短小精悍的文章,所以就选这两篇了。谁知这竟是个大大的误会,最后我看那些晋级的文章,都是几千甚至一万多字的文章,我显然是想歪了。
当然,这两篇文章未能入选,可能不光是篇幅问题,文风和笔调,也是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为了说明这一点,再拿我的另一篇文章来佐证,就是《大男孩蒋坤元,快乐着感恩遇见》。
这篇文章发布后,受到大家的关注,连齐齐老师也在留言中称赞:厉害,厉害,你这篇写得更全面,也更接地气。并且打赏了五颗糖。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文友铁扇公主在她的文章中对我作了评论,称我这篇文章为“爆文”,其实这是过奖了,才两千多的阅读量,与那些阅读过万的爆文相比,委实不足道,但我还是要感谢她,因为她是第一个正式评论我文章的人(不是在文末留言)。第一次,总是让人难忘。
但就是这篇文章,居然在简书中连连碰壁,真是始料未及。
先是投稿“人物”专题,很快收到回复,拒收。我就想,可能是投得不对路,再换一个吧,便投了“散文随笔”,满以为这回是十拿九稳,结果出乎意料也被拒收。这就有点想不通了,因为以前我也有不少文章被“散文随笔”收录,这回怎么啦,难道投多了开始厌烦,那好,换一个冷门,投“文学”,还是被拒。最后很认真地选了一个和蒋坤元成长很对路的“成长励志”专题,结局大家可能也猜着了,依然被拒。
至此,5次投稿机会全部用完,除“齐帆齐自媒体课"专题属无门槛自动收录外,其他的简书官方专题,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对这篇文章进行了集体封杀。幸好还有齐帆齐专题,否则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是个百思不得其解的谜。解不了也得解,我就把它当作简书中的一道”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来进行求证解析。
第一步,排除不正确的解。封杀是针对蒋坤元吗?应该不是。蒋坤元已是网红,简书官方不会傻到要扼杀自己的明星。
第二步,定性上的解析。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先看看文章的内容。我写蒋坤元,实际上只写了三个字:情,真,善,这与文艺批评中的”真,善,美“标准,应该是相吻合的,因此,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一篇富有正能量的文章。
第三步,寻找最接近正确的解。主人公没问题,文章的导向没问题,那就只能从文章的语言风格上找原因了。经过仔细查证分析,我发觉可能(因为是猜想,只能用”可能“二字)存在着以下两种原因:
其一,文风上透着霸气。比如,开篇第一句”在简书里混,不晓得蒋坤元,那你可就白混了。“还有"这就是18岁的老蒋的宣言!”“蒋坤元没有被孵化,他有一颗百毒不侵的男孩的心。”等等。这些霸气外露的语句,可能会让编辑看了很不舒服,你牛什么牛啊,我还偏不买你这个帐!
其二,笔调过于冷峻。在我的文字里,没有热情奔放,没有迭宕起伏的大悲大喜,只有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显得平直而又老到,这对于普遍具有猎奇心理的编辑,很容易视为平庸而放弃。
一般地说来,编辑和读者都比较喜欢那种主打悲情牌的文章,你越是把自己写成苦逼,就越能打动编辑和读者的心。这种鉴赏标准,其实也没什么错,很多名著,世界的,中国的,走的都是这个路子,《悲惨世界》、《平凡的世界》、《人生》等等等等,不都是这样吗?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所以,咀嚼苦难,和歌頌爱情一样,都是文艺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另一个受到编辑们偏爱的是小清新,就像成人都喜欢观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你越是表现得单纯,天真,稚嫩,就越容易受到青睐。所以,作者朋友们,不论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要学会装嫩,装傻,即使你什么都明白,也不要把话说满。满招损,谦受益,至理名言!
以上这些,都是我的短板,这大概就是简书官方专题集体拒收我文章的综合原因吧,舍此我找不出其他更合适的原因。
好在简书里除官方专题外,还有不少非官方的民间专题。民间专题的设置,是简书高层的一项英明决策,她一方面可以消解官方专题可能存在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补充官方专题容量上的不足。
我的不少文章,都被收录在多个非官方专题中。借此机会,我向这些专题的主编和编辑,表示诚挚的谢意!因为太多,不便一一列举,请见谅。
我们写文章的人,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俗话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还有一句就不说了)。自己的孩子怎看怎顺眼,有毛病也要护短。这样是不行的。我把自己孩子的毛病挑出来和大家分享,目的就是希你们的孩子避免这样的毛病,成为人见人爱的好宝宝。
最后,说点开心的事。
有不少文友说,我写的人物文章别具一格,风趣又不失赞美。李彥国先生说,他看我的文章都笑死了。那天我对他说,你的驴现在名气很大,有机会我想写写你的驴。他回答说,你写人能笑死人,你写驴会把我的驴笑死。我一听就傻眼了,一头驴可值不少钱哩,再说,那头驴是他30多年的朋友,死了我可担待不起。
我写人物的文章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秘密。
我的秘密就是两个字:平视
我把我要写的人,始终看成是一个能够掏心掏肺说话的朋友,我一直看着他(她)的眼睛说话,不管他(她)是大神还是草根,我的视角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我也坚信,只有平视,进入你脑子里的里的影像才不会变形,你笔下的人物形象才会真实而又鲜活起来。
(齐帆齐写作课第五期)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首篇)
欢迎关注公众号“姥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