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是可遇而不可救的,一切皆顺其自然。
我和管老师的缘可追溯到2011年。那时我又转成教语文,从心底里寻找一种专业上的成长和突破。
有一天,无意间看到了管老师关与作文教学革命的书,对他的作文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每日简评,写每周一稿,办作文周报,评作文周报。就这样我对照书的内容,模仿,学习。在营造了安全表达的班级环境里,孩子们表现出了惊人的作文能力。作文也一改死板,套路,写出了儿童化,生活化,精彩纷呈的作品。当然,在办报,写作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和困感,那时多么渴望能有人给我指点迷津。
终于,2017年在河南长垣举办的“黄埔二期〞学习培训,我有幸亲睹管大的风采。他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鲜活、有趣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了他作文上的观点,并结合他一路实践、总结过来的经验给我们答疑解惑。
组织方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还进行同课异构的课程安排。当来自洛阳的王利环老师走上讲台时,一下子感动了全场,她是一个身怀六甲的未来妈妈。管大也相当感动,当场收王老师为徒。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有激动也有遗憾,后悔为什么我没有报这节异构课,也许我也可以成为他的徒弟。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可服内心的障碍,抓住机会,争取离名师近些再近些。长垣五天的收获非常大,对管老师的作文教学,作后讲评,指向写作的阅读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记住了他的尊尊教诲:找准突破口,深挖一口井。并加了管老师的微信方便联系。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一边让学生写日记,一边重点进行作后讲评课的实践,并在在区教研室的组织下,讲了一节《特殊的作业》作后讲评课。期盼着如果有缘能再见到管大,对他的理论和实践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交流。
五月份,当我又看到“黄埔三埔”的活动简报时,发到现没有管老师的名字,就在微信上询问他。他说今年的活动冲突,在成都有“行知研学营”的活动。我想就没想,就直接自费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还有一个环节,两位导师----张祖庆和管建刚,可以选取十名优秀的学员成为他们的研习徒弟。我激动万分,马上申请,准备填表。
可是,在上午听完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创新作文课”和“做自己课程的建构师”的报告后,我迟疑了,管老师的课接地气,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而张老师的课更益操做,理论性、系统性比较强。我不知道报谁更好。
从拿到申请表,我从一开始的毫不犹豫到现在的左右为难,一直持续了两天。我经过了慎重的考虑:管大的课粉丝多,报名多,我的机会就相对少;管大的课程流程,操作步骤,我很清楚,他的书我也读了不少,这几次连续的听他的报告,已经胸有成竹了;张老师的课比较创新,他的理论高度比较高,开发的课程系统性比较强,特别是“做自己课程的建构师”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一个自做聪明的想法,祖庆老师的课程少有人了解,也许报他门下的不会太多,这样胜算更大些。最后下定决心,报祖庆老师。
说起祖庆老师,虽然成名较早,也有很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