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点下班,整理收拾好物品走出公司大门,嘈杂的空气中响起一声声沉重的钟声。我有点惊讶,又有点说不清的情绪涌到我的心中。我急急快走几步,来到马路上,朝着钟声走去。
原来,在我经常上班的路一边,有一座经年的古佛寺——宝林寺,红墙金瓦,与周边深灰色的居民楼形成强烈的对比。此刻,一个和尚正站在钟楼上一下一下敲着钟声。在一片灯红酒绿的俗世声音里,这声悠扬、沉重的钟声混杂其中,又特立其中,一下一下敲击在我的心上。
我驻足停留了一会,听了一会钟声就开始朝着归家的公交车站走去。在车上,我的心情有点不平静,因为一座建立在闹市中的寺庙,或者也可能是建立之初那里是一片远离人烟的清修之地,因为城市发展,柏油马路渐渐延伸到了他这里,不得已,这座寺庙开始入世,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左右徘徊。
坐在公交车上,我一直再想,我到底为什么对这座寺庙这么有共鸣,它不出名,也不宏伟。经过我苦苦思索,发现我对它的惊奇感来源于这座寺庙的拧巴性,它打破了我对寺庙固有的偏见。
我们觉得一座寺庙,是和尚出家修身心的地方,清规戒律约束他们要免除七情六欲,而要保证这些,除了自身苦修外,也要尽可能的远离红尘,所以寺庙大多建立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园林中,与清风鸟兽坐伴,修炼内心的平和安宁。如今,他们被俗世烟火包围,身边是为功名利禄裹挟的俗世中人,他们将如何在这中间保持自己的清静呢?我那一刻突然很渴望自己是一个媒体工作者,能进入庙里和他们探讨一下,如何在滚滚红尘中保持清醒?
一如我们如何在浮躁喧腾的世界,维持自己最开始期望的生活,被生活的重担压着,被金钱的欲望驱逐这,喊着消极又积极的口号,做着似躺非躺的事情,却没有这座寺庙稳稳的精气神,任你熙熙攘攘,我该敲钟敲钟,我该茹素茹素。
或许是被这种力量震撼了一下,微信读书再度被我翻开,再一次跟随余秋雨先生走入他的《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