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1.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
人们常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
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从习惯的养成时间来看,人们几乎达成共识,认为习惯应该从小培养,一般指的是小学阶段。从国家层面看,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得到重视。《2022年劳动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一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地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从社会层面看,如今的小学生与过去也有所不同。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便得到各方宠爱,因此每个学生劳动锻炼的时间非常少,可以说基本处于包办情况,教师管理起来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经常看到,社会上总是出现啃老的现象,究其根本是从小未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劳动习惯的养成一直都是社会热议的话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都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共育学生,即所谓的家校协同。2021 年教育部发布的工作要点的第 20 项中特别提及,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2.家校协同的实效现状
家校协同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真正落在实处,学校和家庭都要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一般来说,如果仅靠学校一方出力,而家庭协作方面却不足,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因此,家校协同的实效现状并不理想,需要通过
多种手段进行改善,特别是转变家长的传统观念。
二、课题研究意义及价值
1、理论意义:
《2022年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
(1)立足学校劳动,引导孩子参加劳动。学校给高年级孩子分配了劳动的实验地,让孩子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2)引起家长重视,树立起让孩子劳动的意识。通过研究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3)家校合力,培养孩子劳动意识。本研究深入调查不爱劳动的学生及他们的父母和教师,深入研究找到孩子不爱劳动的原因,为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建议。
3、研究价值
通过劳动习惯养成研究,希望学生在劳动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