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菩提树下成正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生如是念:‘世间难入,所谓若生、若病、若老、若死、若迁、若受生。然诸众生,生、老、病、死,上及所依,不如实知。’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即正思维,起无间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复思维:‘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缘故有有?’即正思维,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缘故有有。又作是念:‘取复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缘故取有?’即正思维,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缘膏油及炷,灯明得烧。数增油、炷,彼灯明得久住不?”答言:“如是,世尊。”“如是诸比丘,于色取味著、顾念、爱缚,增长爱缘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这个时候,慈悲的世尊对着在场的所有大众比丘们说:“我回忆起宿命还没有成正觉的时候,远离喧闹的人群,在于安静的处所,独自端坐专心思维,生起这样的念想:人世间陷入在苦难当中。所谓或许出生,或是衰老,或是病坏,或是死亡,或是迁化逝世、或是投胎转生,然而那些无明的众生,对生,老,病,死的无常现象,以及所依之身的生灭变化,都不能如其原貌的了知”。
我曾经生起过这样的念头:“有什么法的原因而会有生呢?由于什么法的缘故而会有生呢?也就是说当什么存在了,就会有生,以什么为缘而有生?”便如理而仔细思维,而生起无间等知:“是由于有了后有的原因,才会有生,缘于后有的原因才会有了生。”又再思维:“有何法的原因而会有后有呢?由于何法的缘故而会有后有呢?”便如理从根源上思维,而生起无间等知。进而知道,由于有了执取的原因,才会有后有,缘于执取的原因,才会有后有。由于何法的原因而会有执取,由于合法的缘故而会有执取呢?”便如理而仔细思维,从根源上思维:“对于执取的法,产生味着、顾念,心被法所缚,而使爱欲增长。有了那染爱的原因,才会有执取。又缘于染爱的原因,才会有执取,缘于执取,而有后有,缘于后有,而有了生,源于生,才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的,如是之纯大苦集会聚起。譬如是由于有膏油以及灯心,灯才得以燃烧而有光明。若不断的增加灯油与灯心,那燃烧的灯能持久的有光明吗?就像这样子的,出家修行的大众比丘们!对于色蕴,物质方面的现象,如果产生了执取、味着、顾念,爱缚,就会增长爱欲,所以会执取,由于执取才有后有,由于后有才会有生,由于有生才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子的,如此的纯大苦聚会集起。
在这里是从哪方面讲的?色蕴。
【色蕴】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肉体、身体。
早上起不来的时候,问问自己谁起不来,到底是谁起不来?到底是谁在那里执着,晚上睡觉我说穿点衣服,睡到一半的时候,晚上可以起来打坐,如果仅是小睡一会儿,让身体偶尔休息一下,醒来后就起来打坐,这叫精进,喜欢修行。你说衣服脱光睡的舒服,谁在那里舒服?到底谁在那里舒服?十岁的时候舒服过没有?二十岁的时候舒服过没有?三十岁的时候舒服过没有?这么回想就知道了,所有的舒服都已经成为过去,留下来的都是无尽轮回的伤害、抹不去的伤心。所以,对色产生执取、味着、顾念、爱抚,留给你的只是增长内心的染爱。然后当那个味着消失的时候,想要却得不到的时候,想舒服却不顺心的时候,这里会有大苦生。
因为,不执着、不味着,不顾念,不爱缚,而能随缘,随缘了就能自在,随缘了也没有压力。那么,我们在山上修行,既然上山了,要随顺这份姻缘,要让自己住在法上,让自己勇猛精进,让自己与同修之间减少摩擦、减少矛盾。凡是有问题,都是因为我执、我见而来的,有执取、有味着、有顾念、有爱缚。这里讲的是色。色蕴,是指物质现象。受蕴呢?感受!比如,吃饭时候这个味。以前吃这个青菜时,那样烧好吃,今天偏偏这样烧,吃起来很不是滋味。这些都是因为味着、执取而产生的。我们的轮回都在这里,产生的我执、我见都在这里。证初果要破身见,所以,在这里大家要引起重视。那么,身见在哪里破?就在味着的地方,就在执取的地方,就在顾念的地方,就在爱缚的地方。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很多事情都能放下了。
【爱、取、有】取就是执取,有就是后有,有了这个“有”之后,才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陀在禅思的时候契入的正思维,考虑生老病死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生老病死?这里的“正思维”,请大家要注意,这是佛陀开悟以后才明白过来,原来这种思考是正思维。由正思维可以契入正见,也可以由正见的建立而使自己努力与正思维。所以,四预流支中有如理思维后,才法随法行,这正思维很重要。前可以相应正见,后可以引发正语、正业,正命的三妙行。
【无间等】是突破、洞察。又译为现观,用于表示证入初果,即是由凡夫突破进入圣者或者由有学位突破进入无学位,证入阿罗汉果的情景。就是从凡夫一下子见法的那一刹那,从凡夫的境界一下子突破到圣人的状态,叫无间等
【顾念】是在那里想,诸如:顾虑人在山上,家里会怎么样?人在这里,孩子怎么样?牵挂的东西总是很多,这都是什么原因呢?爱染,执着,执取。所以用功,要把这些字眼记下来,很重要。平时,产生我执我见,产生烦恼纠结的时候,多多体会:“是不是被六尘味着、顾念、心缚,而使自己的爱欲增长”?
这里,讲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呢?味着、顾念、心被外界所喜好的东西粘在那里。缚,就是绑住了,心被外物系住了。心不缚物,就是心解脱了,没有被绑住。无所住心,也是将心从外被系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这里的取法味着、顾念、心缚,即是由于无明而产生的身心行为,身心行为的无明造作致使有“爱、取、有”,而导致“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轮回三界,无有出期。
这里,大家要注意,这几句话很重要,为什么这么讲呢?这一经,是讲释迦佛没有开悟的时候,他是怎么在那里思维的,怎么想的。就是说他还没有成正觉的时候,他在那里打坐用功,独一静处,专精思维,然后生如是念。就是说,他在那里打坐的时候在思考生命是怎么回事,就像禅宗的参话头一样,他在那里参,这是他的用功处、用功点,我们要了生死,在用功的时候也要从这里契入。
你要问自己:“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比如说你苦恼的时候,静心去问,这个苦恼是怎么来的?由于什么原因才产生这个苦恼?这个“我执”是怎么生的,缘于哪些因缘才生了我执、我见,才生的烦恼苦迫。我们前几个晚上的课程,从身心的五蕴中一蕴一蕴的分析出来,是在哪里执着,再从六根里面一根一根分析,大家在反省的时候,就可以试着这样去观察。
所以后面我们还要讲明,明与无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明的到底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产生无明?我们如果要解脱,这里的字眼很重要,“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所以,我们说在六根触六尘的当下,要去体会吃饭。吃仅是吃,不要夹杂自己喜欢不喜欢的感受想法与行为,好吃的多吃,不好吃的抗拒。耳根触声尘听到的声音,人家恭维你的要听,不恭维的你也要听,听到背后有人说我们是非,往往心里起郁闷、起烦恼、起纠结。这是什么?这就是心被绑住了,心被境界所转了,要心不缚物而无所住!
冬天山上特别冷,早上起床的时候,赖在床上不肯起,外面冷,躺在床上舒服。这个舒服是什么?味着,它可以增长爱欲,让爱欲增长。所以在生活当中,像这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都可以时时刻刻体会,就在根尘相触的当中,在五蕴身心的当下
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我们目前在家也好,出家修行也罢,山上山下,大家都要发大誓愿,让自己活着的生命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那就是努力趋向于这解脱道上,尽力让一切有缘众生也都走在这解脱道上,即使是青灯古佛常相伴,晨钟暮鼓黄眷侣,誓死也要让这个人生展现出生命的光华,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让无休止的轮回之流由此生而停驻!
――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 语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