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3号,大家似乎更愿意多读点书。
因为这天是世界读书日。
分享3个跟读书有关的小故事吧。
1
从我记事开始,家里就有2本印象深刻的书。
一本是《三字经》,另一本忘记了。为了找到这本印象中存在的书,我翻了5分钟书柜。
最后,给我在一堆旧书里面找出来。原来是《社会公德四字歌》,96年出版,可能是社区发的。
放到今天,可能觉得:额,我不想看。
但是,这本书是有插图的,而且朗朗上口。所以在那时候,我还是翻了几页。我背熟了前面几段,去背给爸妈听,得到爸妈表扬。弟弟觉得好玩,也去背,比谁背得更多。
那时候,这本书带给了我们儿时的乐趣。
到了周末,老爸就带我们去玩。
有两个地方我很喜欢,一个是光碟店,因为可以买DVD看动画;另一个是书店,因为可以看故事。
有一次,我捧起一本讲述神秘故事的书看了一个下午。准备要离开书店,老爸问,有没有书想买?我没按常规说《格林童话》,也没有说《十万个为什么》,因为说了你也不信。
我说,我想买那本《世界奥秘奇闻大全》。
老爸想想,说道,好。
其实从那时候开始,直到今天,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属于非主流价值观的书籍,纯粹是拓展你的想象力。但是我就是想买,因为很有趣。
于是买了回家,津津有味的看完。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可以了解到一些有趣故事,收获感很大。
我阅读的兴趣,就在那时候萌芽。
2
那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小说结缘?
这可能又要追溯到书店的一次美丽的邂逅。
我说的是跟书本的邂逅,这里并没有出现美女的情节。
那是一个闷热的午后。我走进商场,商场里有一个角落,是卖书的,我又开始寻找一些感兴趣的书籍。
书架上都是一些名著,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呼啸山庄》。
我对这些外国名著是极其不喜欢的。
因为,这些书籍没有插图,又没有一个一个的故事,整篇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而且人名都很复杂。比如:小张跟小王去找小红玩。它是这样写的:艾米丽·勃朗特·弓长张跟约翰逊·倪家戈壁·老王去找凯瑟琳·安吉丽娜·红莲玩。
看完这段文字我都要忘记故事前面的情节了!
所以我一看到这本书,脱口而出:“谁会看这些无聊的书?”
这时候,书架后面走了一个人出来,说道:“这些书呢,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的确是挺无聊的”,顿了顿,扶扶眼镜,继续道,“不过,等你再大点,或者上了初高中,应该会喜欢也说不定。”
这人说完,继续看书,并没有再理会我的意思。
我望了望他,看得那么入神,有那么好看吗?
真的有那么好看吗?
几年之后,我上了初中。
在学校图书馆的一个傍晚,我看完了这本书,心潮澎湃,不忍释卷。我向窗外望去,夕阳将球场上来往学生们的身影拉得颇长,长到把我的思绪一直拉回到几年前书店的那个午后。
那一刻,大家都沉浸在书里。时光静美,依稀还可以看得到光线中漂浮的微细尘埃。
闪闪发光,犹如亮金。
3
后来,我上了大学。
学校里面有一个社团,叫做读者协会。顾名思义,一群爱读书的人在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
这是我对这个社团的第一看法。
在社团,我主要负责网络部分的工作。比如在学校论坛发帖维持社团动态更新、比如每天发飞信给大家(推荐一些书籍和名言句子,类似今天的发微博)、再比如,教大家一些摄影知识和软件基本操作。
杂七杂八的工作很多,有段时间为了每天的飞信内容,我很焦虑。我觉得很久没有好好读一本有趣的书了。话说,我进来社团是为了读书还是为了工作?
我对社团的去留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纠结想法。
这个时候,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应该有人站出来,跟我说,留下来,好好干,未来有个大饼给你吃。
但是,并没有。
相反,陆续有人离开社团,包括一些负责人。
然后,搞笑的是,我主动的,去跟这些人做思想工作,去挽留他们。我跟他们说,读书有趣呀,这里的人好玩啊,巴拉巴拉之类的。最后我,成了别人故事里,关键时刻安慰主人公的某个知心路人。
真是个哭笑不得的故事。
有趣的是,在那些日子,我跟别人说的话,同时也在自己脑海里回荡,一遍一遍的加深印象。
我可能催眠了自己。
读书的确真的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不能为了琐碎的事情而放弃这个兴趣爱好。
同时,加上一些正反馈,像一些收到我飞信的同学跟我说,师兄你推荐的书籍句子不错,我每天都有好好看。我那段焦虑的心情慢慢得到释放,有时候变得有点愉悦。
我大概是有一点小支持就会继续坚持的那种人吧。
事实上,选择你感兴趣的社团就像选择你感兴趣的工作一样。
兴趣只占很小的比例,其他很多都是烦心扰心琐碎的工作。
你能克服这些事情,然后继续热爱你的兴趣吗?
如果可以,相信也可以得到快乐的回报。
读书如是,工作如是。
有书本陪伴的日子,自由,自在。
阅读,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