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上映的贾玲电影《热辣滚烫》爆了,但原因并非“贾玲一年减掉100斤”这个话题,而是电影本身讲述的故事击中了当下社会的一个痛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遭遇心理危机,选择了躺平。
电影主角杜乐莹也是这样,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就选择了躺平,这一躺就是十年。十年之间她吃了睡,睡了吃,把自己喂养成了一个体重200多斤的“大胖子”。
后来在遭遇了一系列重创后,她终于开始绝地还击,只为在仅此一次的人生中,能赢一次。
这部励志电影值得每个人尤其是躺平中的年轻人去看一看,因为它揭示的三个人生道理,无一不让人深思。
#1
善良不是错,但要给对人
杜乐莹躺平前具体遭遇了些什么,影片没有讲述,但在一个电视节目中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她是这样回答的:“感觉自己对人特别好,但总是受到伤害,后来慢慢就变得不愿意与人交流了。”
由此可以知道,她的躺平是一种逃避社交型行为,而之所以逃避社交,是因为她总是在与人交往时受到伤害。
杜乐莹无疑是善良的,善良到手中有两个苹果,如果朋友要,她会把两个都给出去。
可惜,她的善良总是一次次被辜负。
在家里,妹妹总是恶言恶语地嘲讽她“30多岁了还在家里啃老”,甚至因为她回怼了两句就对她大打出手;可即便这样,妹妹因为没有学区房女儿上不了学,要求她把名下的学区房过户给自己,她满腹委屈,还是在转让合同上签了字。
最好的闺蜜抢走了自己的男朋友,因为担心背负小三的骂名,闺蜜请求她结婚时来给自己做伴娘,面对如此无理的请求,她居然都没有拒绝。
在电视台实习的远房表妹,请她配合自己参加一档电视节目,虽然她满心不情愿,但为了让表妹能顺利转正,她还是配合了,结果拍摄的镜头被恶意剪辑,遭到了观众的指责。
遇到一位拳击教练向自己示好,本以为是遇到了真爱,却在全心付出后,遭到了抛弃。
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格类型,叫“讨好型人格”,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懂事,不会拒绝,总是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杜乐莹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他们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讨好型人格”,是源于心底的善良。
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不要向所有人释放你的善良。
其实不光是杜乐莹的遭遇,更早以前,“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如果善良给错了对象,只能是一场灾难。
往后余生,愿你时刻谨记:善良很贵,只给对的人。
#2
向内求,才能找到
成长的力量
一个人在困境中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向外部寻找突围的力量,杜乐莹也是这样。
因为和妹妹关系弄僵,她愤而离家出走,在一家烧烤店做一名服务员,工资只有2500,还时不时受到老板骚扰。
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她遇见了健身教练昊坤。
他阳光帅气、充满梦想,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对自己还颇有好感。
昊坤于她,就像是至暗生活里的一道光,点燃了她沉寂已久的热情。
她想要抓住他,就像是迫切地想要抓住一根可以让她攀援而上、脱离泥淖的藤条。
于是她为了帮助昊坤完成梦想,花5000块钱让别人把参赛的名额转让给他;
因为昊坤参赛体重不达标,她一次次预支工资为他买来各种高档食品;
甚至在向昊坤交付自己时,为了不让他有心理负担,她违心地说这不是自己的第一次……
只是,令她尴尬的是,一开始昊坤向她示好,不过是想忽悠她办卡,替自己冲业绩;后来只是把她当作情绪的垃圾桶,身心的避难所,在失意落魄时有一个人能陪自己喝喝酒、聊聊天。
杜乐莹为昊坤倾尽所有,但区区三万元的假赛费就让吴坤轻而易举地放弃了梦想;更让人寒心的是,当杜乐莹试图鼓励他重拾梦想时,他一句“滚蛋”就粗暴地为这段关系画上了句号。
杜乐莹最终还是没能抓住这根救自己于水火的藤条,事实上,这世上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救另外一个人于水火。
请一定相信,这短短的一生,能救赎自己的唯有自己。
所以,想要成长,想要变得强大,向外求永远找不到出路;力量的源泉就隐匿于内心深处,不断地向内求,终能破茧成蝶、涅槃重生。
#3
人生总要有一次觉醒,
无论早晚
在遭遇了一系列人生重创后,杜乐莹心如死灰,只想一了百了,于是在一个雨夜,她从楼房的窗户一跃而下。
出人意料的是,她除了摔得浑身疼痛,身上竟连一处伤都没有。
但就是这次求死事件促使了她的觉醒,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怕活着吗?
“人生仅有一次,你赢过吗,哪怕一次?”拳击俱乐部宣传单上的这句广告语彻底唤醒了她。
于是她找到俱乐部的老板,表达自己要参加拳击比赛的意愿。
老板觉得她这是在痴人说梦,毕竟她当时已经32岁了,而且体重超重。
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的这个梦想,她开始玩命地锻炼,在一年时间内减掉100斤,终于获得了参赛资格。
在赛场上,与她对垒的是专业拳击手,但她不气馁,不认输,在一次次击倒之后再站立起来。
最终还是以微弱劣势输给对手,但她却发了一条朋友圈“参加完一场拳击比赛,赢了一次。”
此处的赢,并不是指赢了比赛,而是赢了自己。
她终于不再卑微地讨好别人,现在如果有个苹果,朋友要,曾经全盘付出的她现在给不给会看心情。
对友情的态度是这样,对爱情的态度亦是如此。
走出赛场,昊坤正在等她,面对昔日“理想型”的邀约,她没有答应,而是说了一句“看心情”婉拒了他。
从一味迎合到“看心情”,从躺平摆烂到奋起而战,这是一种觉醒,尽管这觉醒在她躺平十年后才到来。
但正如作家毛姆所说:“人生处处是起点,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人生总要有一次觉醒,无论这觉醒什么时候到来,都不算晚。
#4
写在最后
杜乐莹的前半段人生像极了我们很多人的人生:总是被嘲笑,总是被辜负;在一次次托付善意却被辜负的心灰意冷后,觉得自己是一条永远翻不了身的咸鱼、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一根雕不成才的朽木。
但杜乐莹的后半段人生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只要你想。
愿走出影院的你我,都能重振旗鼓,开启一个热辣滚烫的人生。
作者 |由缰,笔为缰,梦作马,驰骋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