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少用电脑,骨子里为自己的懒找借口,譬如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肩颈疼了等等,固执地放任自己,直到昨天在朋友家,看到她披着长发坐在阳光里,看书写笔记的时候,才恍如隔世地想起自己也曾一个字一个字地做摘抄写体会。
她一直是我的榜样,从2008年开始,可总是学不来她的执着和韧劲,譬如网师的学习,报名的时候很高兴,交作业时总挨到最后一天。于是想是不是自己注定不是个有追求的人?
想做卫生。昨天擦擦洗洗了半天,插上了几盆鲜花,留下两个卫生间,阳台等尾巴。这会闲着,可就是不想动,想想以前半天功夫就可以把家拾掇得清清爽爽,现在总要花上三两天。手伸不上去了,脚发软了,腰不舒服了,一拖又是几天。
似乎患上了懒惰综合症。
就连吃饭睡觉也是。
一个人吃饭,能糊则糊。曾几何,我是个多么热爱厨房的厨娘啊,总是喜欢把五颜六色的菜蔬弄得风情万种。自从儿子外出上学之后,我离厨房也就越来越远。老公在家还可以小酌几口,一个人几乎就没有了做饭的心情。昨天早晨吃了一个馒头,到1点多才发现中饭还没吃,绝对不是健忘,冰箱里什么都有,可就是不想动手。
最怕黑夜,这五个多月来,我一天比一天害怕早早地上床,午夜梦回后的辗转反侧,让我对睡醒这个词高度的敏感,以至于我不知道是真的睡不着,还是我的潜意识里对梦回的抵触,只要夜里一醒,就条件反射地想:坏了,又睡不着了。于是11点前,断断不敢上床。而早晨又偏偏捂在被窝里起不来床。
曾经喜欢读缠绵伤感的爱情故事,特别是穿越的小说,于是附庸风雅也试图记录自己平凡生活中的每一个脚步,但现在也常常会给自己放假:算了吧,写篇文章,眼睛疼半天,肩膀酸半天,明天再补吧。
明天又明天,一拖又是几天。
想起我们的孩子,总是觉得他们作业的速度差异很大。有的人半小时全部竣工,有的人三小时还完成不了。我们总是一古脑地说:“慢死了,你就不能放快点,习惯太差。”
不是不想快,而是根本就是在那个时间不想做。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纯粹是本能选择而已——每时每刻,面临辛苦与安逸的选项时,倾向于选择更舒服的那一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而再再而三,人就变得慵懒起来。
这很可怕。
想起最近心理学界和管理学界都在关注的一个课题——拖延症,明知道后果,还是不断地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很多人认为这是习惯的拖延,缺乏时间的管理,但事实上这已经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有各种各样的他因。
找到原因才有解决的办法。
我明白我就是懒,所以我现在开始通过管理自己和时间作朋友。学做每日的“事件记录”。除了自己经历的事情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情本身。
比如: 2017年1月24日
1.完成名校名师活动草案。
2.发送每日童诗,听完语音作业。
3.去大润发购物,准备好侄子侄女的新年美食,长辈们的年礼。
4.卤好鸡、鱼、猪脚。
5.给儿子铺好床铺,插花;晒睡衣、棉鞋。
6. 整理车棚。
7. 给公公送衣服,试大小,顺便加油。
8.晚饭后打扫厨房。
当然这是学的李敖的事件记录,柳比歇夫的事情-时间日志更是连每件事完成的时间都记录。我想基于过程的记录会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详尽。晚上在完成所有事情后我会加上时间,让自己更精准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调整自己对时间的感觉。
我们一生中半途而废的经验太多了,与懒惰抗争,不知道这次我能不能坚持到底,但我决定晚上睡觉前把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避免轻而易举地原谅自己。
加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