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星球 - 第十篇 20160810
群里有朋友咨询:“宝宝两岁半,感觉有时候他不能和小朋友好好玩,自己的玩具不愿意给别的小孩玩,要是好好跟他说才给。别人要抢他的玩具他不愿意给,还会推别人……”
能感受到,作为父母,我们会非常期待孩子可以爱分享,即使不愿分享的时候也要友善表达。
说的更概括一些,我们希望孩子可以拥有良好的社交力,和高水准的情商。
应该说,父母的这些期待不可谓不“正确”。
但似乎孩子并不能体会我们的美意,呈现出的言行往往令我们失望。
这其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从成人的视角看,孩子们是不是好好玩耍,一般会看:孩子是否合群,是否爱分享,是否谦让,是否会打架、冲突、起矛盾……
而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重点是,所有这些特质,并不是所有年龄的孩子都能做得到的。
例如,一般情况下,孩子到了4-5岁才会逐渐发展出分享的意识。更有国外的科学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会在7-8岁左右才开始真正的、有意愿的去主动分享。而低龄的孩子,大多会表现出利己,而非利他。
也就是说,“分享”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伴随孩子成长而逐渐发展出来的。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和更多的小伙伴接触,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通过分享、交换,他们可以有机会拥有原本属于他人的,但自己又很感兴趣的东西。
于是,孩子开始试着分享,并享受分享的乐趣。
在感受到了分享带来的“收益”后,孩子们还会通过“分享”的动作,逐渐感受到,当自己与对方分享某些食物、玩具的时候,自己和对方会很神奇的产生了“共同语言”。
就好像,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恐龙有多厉害”,“我的娃娃有多漂亮”,“我妈妈做的蛋糕有多好吃”,我再怎么说,似乎你还是不明白。
好吧,那就让你真的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尝一尝......
哇哦,现在,你终于明白了,我说的是真的,你终于知道了,我为什么这么开心。这真是太棒啦!
于是,分享的本质逐渐呈现:我希望让你了解我的快乐,我会因此而更快乐,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孩子们慢慢开始不单单为了交换而分享,而是为了快乐而分享。
但上面这些,在三四岁之前,基本是很难看到的。
低龄的孩子更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还处在构建自我、构建物权的过程中。当孩子还不确定,什么是我的,什么是我可以做主支配的,孩子是不可能发展出“分享”的品质的。
就如同,如果我们感觉自己一无所有,又怎肯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呢?如果我们确定自己是富有的,我们才能真的有东西安心的拿去“分享”。
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越是从小被父母鼓励分享,甚至强迫分享的孩子,他们真正开始愿意分享,享受分享,并通过分享与他人建立社交的年龄越晚。
父母在鼓励/强迫分享的过程中,貌似引导孩子与他人好好玩耍,好好社交。但本质上,这会造成孩子物权概念的混乱,破坏了孩子内在的安全感。
我们越想要孩子分享,孩子越会因为自己害怕失去而不愿分享。亦或者,当孩子会屈从于父母的鼓励/强迫,心不甘情不愿的也要去分享的时候,孩子纠结、分裂、委屈、无助...,会更加惧怕与人交往,表现的更加“不合群”。
让孩子会分享的正确姿势:
1,当孩子们因为不分享,因为争抢玩具/食物而发生争执时,请一定不要评判孩子的对错。因为,他们真的没有错,只是他们还没准备好,去享受分享的快乐。
2,请尊重孩子的物权,属于他的物品,请允许他自己做出决定。
3,如果此时,父母真的想多做些什么,那就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吧,“哦,这是宝宝最喜欢的小熊,不想把它拿给妹妹玩...”。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嗯,妹妹也很喜欢这个小熊,好想也能抱一抱它呢....”。剩下的,就请交给孩子自己决定吧。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不要再担心孩子不分享、不友爱啦。
其实,分享的种子早已埋在了孩子的心中,只等着我们用“接纳和理解”来慢慢浇灌。
然后,静待花开就好。
(下一篇我们会来聊聊宝宝社交中的打人与被打的话题~ 如果您还有哪些感兴趣的话题想了解,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