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关于"简书",我想先追溯一下大一时与老师的一次深谈,似乎是与铁老师的缘分,那时,老师便推荐给我"简书",告诉我,有什么心里话与感受可以写在简书里,算是自己灵魂的栖息地。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便注册了简书账号,也写下了自己有史以来的第一篇简书,书的内容也就是叙述自己当时的苦闷与内心的独白,记得自己应该是哭着写完的。此后,自己渐渐振作,慢慢融入大学生活,可令我感到羞愧的是,自己也慢慢远离了"简书",整体被各种社团活动、比赛充斥着。
直到再次上到老师的"传播学概论"时,当老师再次提到"简书"时,我突然发现"简书"的软件还刻在我手机屏幕上,但却成为我尘封的记忆,似乎有些生疏了。那一刻,愧疚感涌上心头,我不知是对谁愧疚,或许是对大一那个处在苦闷中,含泪思考的自己愧疚吧!
自打再次使用起简书,我从来都不觉得它是个作业,是个任务。因为从大二起,我发现自己沉稳了很多,真的愿意花时间去读自己喜欢的书,于是到现在为止,东野圭吾的书事实上已经读了四十二本,后又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包括老师教的传播学。专业类的书籍读的不多,但现在已经尝试去从那些晦涩的字眼里获得一些真知妙解,也正是在那些不易理解的书目中,感受到真理,价值的存在,其中的思考也就多了起来。文学书我是读了较多的,但在追逐感悟的过程中,似乎渐渐让自己不再浮躁,对于我来说,读书能给我带来片刻的宁静,能让我从繁杂纷尘的世界中跳出来,领略那独有的一份思维境地。简书是种记录,是个督促,我们往往在读书中产生的飞绪,或许在读书过后便转瞬即逝。过去,我一直有事件记录的习惯,不瞒您说,坚持写了七年的日记,在大学断了笔,初中的我时时做随笔,写小诗,可因为遁入一个境地,却抛却了以往的好习惯。或许,大学时光不再允许我每天将自己个人的生活记录,但简书可以成为我记录的笔刃,因而与铁老师的再次相遇我是十分感谢的,或许没有这样的督促,紧迫感,永远都无法克服人的惰性与拖延思维。
再谈到"热门话题",又要坦白一点,作为学广告的学生,我为之前自己对社会热点知晓甚少的状态感到羞愧,也不知为什么,自己关注的热点总会慢人一拍。但这个作业就好像是特定为我布置的,我时常会去关注一些时事,微博中关注了好多个媒体组织,微信公众号的相关内容也增多。说来也怪,开始写社会热点或热门话题并对其进行分析解构,竟让自己有一种"大家"的感觉,当内容写满整页时,也慨叹自己竟有如此多的见解,虽然有些话语似乎写的并不通顺。我认为寻找"热门话题"并进行思考分析,并不是简单的事。至少需要自身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这样的任务可能更像"现实应用","真枪实战",期待我们应用所学去解构文本,理论有时只有用到实践上,才可彰显理论的威力。
归根结底,我对写简书与热门话题是持支持态度的。正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师也说过,写简书与热门话题对我们是有极大的益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效果的显现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待它的态度,这种无形的精神刺激,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刻便凸显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收获最大的就是思考,处在电子信息包裹的时代,缺乏大脑的思考与运转,我想自己的大脑也会生锈吧!
感谢拜读,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