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个大善人,在年景不好的时候,都会出很多钱,在驿站边请人设立一个救济站。架起大米锅,煮起很多粥,派发给路过逃难的饥民。好让他们能吃上一碗粥,补充体力,再奔向远方。
但是有钱容易,想花钱也容易,但是花好这个钱,却不容易。为了让自己能省心地花钱,又能高效地救济更多饥民,这个大善人真是动了好多脑筋。
因为他要赚更多的钱来接济灾民,又有很多地方的分号生意等着他去打理,所以每次建立接济站,他都只能花钱请别人来操办一切事物。作为成功的商人,他当然都精算过,这次建立救济站,需要几个人工,每天需要多少大米,需要多少损耗,这次救济要持续多少天,需要多少银两买米,需要多少银两运输,多少银两人工和管理等。他都细算过。可是每次,救济站结束的日期都比他计算的要短,他知道中间的损耗多少被管理人员偷吃了。但是管理人员向他报账,又账目清晰一一对应。
于是他又规定,救济站开设的持续时间,这样,救济站的粥就变得越来越薄,都能照到人影了。把这个大善人给愁死了,让管理人员按实报账,粥是够分量了,但是明摆着损耗很大,而如果给定资金,给定救济时间,这个粥又变得薄如水。自己亲自操办,又没有时间精力,哎,要把好事办好还真不容易。
这时,大善人的师爷给出了个主意。说:“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救济粥的质量,老爷你的计算,一百天,每天1千碗粥,让每个灾民都能吃饱,标准是很难统一的,这个是一个模糊标准问题。但是你又没有时间自己操办,但是你可以监督随机抽查,而且抽查时,要能迅速无争议,有效地鉴别救济站煮的粥有没有达到你要求的分量标准。所以我建议,检查的标准是,一碗粥,插筷而立。把筷子插到一碗粥中,立而不倒,就算达到分量标准了。这样谁都可以去检查,标准一目了然。救济站的工作人员也很容易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执行。”
果然,按照师爷的“插筷而立”标准,救济站的工人、管理人员、大善人派去随机检查的家仆,都有了很一直的标准,救济站每次提供的粥都是足量管饱。
你看,就光光为了煮粥这件事,要放多少水,多少米,甚至需要多少工人,煮多少碗,可以说是一个统筹工程问题。而且期间还要有管理、监督、防止内鬼等等一系列环节,其目标是为了煮出一碗足够分量的粥。其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个“粥”,最终的产品的标准没有确定,也因为刚开始的模糊性,没有抓住本质问题,让管理人员等有了很多可乘之机。
如果你规定一锅粥,要加多少水,加多少米,煮多长时间,可以出多少碗,也没问题,因为作为管理人员来说,做一个产品应该要标准化,就像肯德基的流水线,做到极致标准化。但是很多时候,如果是你自己干,你会做标准化,但是你要求别人去干,别人不一定会严格这样去做,而且如果里边的利益存在可操作空间时,他的驱动力就是往自己受益最大化的方向操作,特别是在运作的流程缺乏监督的情况下。
当然你也可以每天派员监督,度量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但是这样消耗的人力成本可能更大。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发挥上面这个例子中的极简方法论。把问题探究推演,寻求最最根源的问题症结在哪里。同时,寻求最最简单而高效的方法,是否可以有一个极简方案解决最核心问题。
所有管理人员的损耗、操作的不标准、大米投入量的不足等等问题,最终都会反映到煮出来的那一锅粥的浓度上。但是如果要检测浓度的稀薄,正像人的口味一样,是很主观的东西,所谓众口难调。你说太薄了,我还说太稠了呢。
没有评判的标准,也就难以监督。
“插筷而立”,就是用一根筷子,通过一个动作,一个视觉标准,解决一个产品质量的评判问题。不需要什么检测设备,不需要主观评判,没有争议,共识明确。你说好不好?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个世界的很多问题,实质上都会有极简的答案,可以用极简的方法,给出一个还算可行的极简解决方案。同时,关键是要一直追问,找到这个问题的最最根源,才能用得上极简的方法论。
话说币乎的好文算法,是单纯问题,还是复杂问题,是两难问题还是棘手问题?
我们继续来追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