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们打了十多年的交道,帮助无数个家庭解决教育问题,可最近因为疫情儿子一直上网课,全家都“躺平”在家,自己内心还是有些焦虑。觉察到这份“焦虑”,自己开始做一些事情把注意力从分散。
读书,听课,给自己做个案,开始慢慢看到这份“焦虑”源于“不允许自己躺平,不允许自己休息”,而这份不允许,来自于我“子亲关系”中的父女关系。在这份焦虑里我成了爸爸的“父母”,“命运交还法”一遍一遍的说“你是大的,我是小的”,感觉自己在慢慢回到“小女孩”状态,自己给自己做了一场疗愈。我想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就是“在我们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支持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都上了那么多课了,怎么还能有这样的问题呢,此刻觉察到接纳我的问题,接纳我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才是我与心理学真正结盟的开始。
很庆幸自己有机会系统的学习“幸福心理学”,也很庆幸能有全民幸福社这样24小时相伴,让自己困顿中总能找到光芒。这次的焦虑源起于和儿子的亲子关系,在全民幸福社里找到相关的课程,一口气听完了14节课,还详细做了笔记,这个课程里中的知识都是之前学过,也多次做过练习,“知道”和“做到”真的是需要跨越生活,才能真的“做到”。
这次焦虑源起于亲子关系,都说亲子关系是唯一以“分离”为目的的关系,那么这段关系还真的挺反人性的,时不时会掉到“控制”的坑里。既然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关系,那么分离的前提是孩子有健全的人格状态,良好生命能量情感状态,和正确的三观。怎么才能在这段不一样的关系里养育出可以健康分离的孩子呢?
都说“父母给不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那么所有的亲子关系问题其实都是父母的子亲关系中没有成长起来的人格状态,和没有活出来的生命状态,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在小孩”状态。所以与其“鸡娃”不如好好鸡自己。把“孩子怎么了”换成“我怎么了”;“孩子需要改变什么”换成“我需要改变什么”,当我们把对孩子的精力转向对“我”
的思考,这才是亲子关系的解决之道。离开对“我”的思考,所有以改造孩子为目标的亲子家庭教育的学习,都是伪家庭教育。
这场疫情其实是对每个家庭“成人状态”的考验,以往我们很难一家人这么长时间无缝的在一起。这场疫情是整个家庭升级的契机,这段时间恰恰是家庭碰撞最多的时期,每次碰撞都这个家庭一面镜子反射出的画面,曾经这个画面我们以“工作”“忙”
“没时间”等等为借口掩盖,当挡箭牌被拿掉,矛盾就亮化了出来,其实也恰恰是解决的最好时机。
什么是家?什么又是家庭教育?我想就是那种心心念念想在一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