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发现她常常使用一个写作手法——比喻,几乎每隔几句就会来一段比喻。
在《渊博的人》中,
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而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
这里把渊博的人的大脑比作蜘蛛网,知识是小昆虫,她自己的大脑比作西瓜皮。
在《积极的人》中,
对于交朋友,还有一种收藏癖,就是各个国家的朋友,都想收藏一枚。看着坐在对面笑眯眯的美女,又在脑子里走了一遍我的朋友地图,于是决定,要在我的地图上插上她这面美丽的德国小旗。
这里把朋友比作被收藏的邮票,朋友圈比作地图,那位德国美女是面德国小旗。有意思吧。
跟她在一起,我越来越惭愧。生活对于她,光明、灿烂,好比一件量身定做的小旗袍,穿得到处服服帖帖,穿在我身上,却是要胸没胸,要屁股没屁股,真是糟蹋了好布料。
把生活隐喻成一件小旗袍,在德国美女的身上和自己身上的效果做对比,简单直观又妙趣横生。再来看下一句:
我又着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虫子,怀着自己那点焦虑,就像揣着万贯家产,贴着墙角,灰溜溜地往自己虚构的、安全的阴影里爬。
这里的隐喻是,自己是只小虫子,贴着墙角灰溜溜的爬。
在《另一个高度》里,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这个隐喻不是刘瑜的发明,她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后直接引用了毛姆这个经典的隐喻,用六便士比喻现实生活,用月亮比喻我们向往的人生。这个隐喻很牛逼,直接奠定毛姆在众多文艺青年中的文学地位。我也看过用一地鸡毛来隐喻现实生活的,但是感觉没有六便士好,鸡毛和六便士比起来,文学青年会觉得逼格不够。
在《另一个博客》里,她描述写博客有了些名气以后的不自由,用逻辑纠察队来隐喻那些看文章指指点点的读者。
由于一个逻辑纠察队的存在,我感到自己必须清晰、完整、有理有据地表达一个观点,而很多时候,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而已,并没有力气和兴趣去清晰、去完整、去有理有据。
情绪上而言,我不能再随便暴露自己狂躁、抑郁的一面。在两千双眼睛面前凄凄惨惨切切,实在令人害臊。再真诚的忧郁或者狂躁,也因为这两千双眼睛,变成了一种表演,以至于你自己都忘记它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姿态。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
文章为什么用比喻好?这个人类大脑的结构有关系,大脑喜欢模式,大脑喜欢惊奇,大脑喜欢情绪,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按照生存优先原理,人类大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生存,让记忆系统加工和记住那些诸如能帮助人类发现食物、躲避猛兽的信息,人脑会优先偏爱进化的产物。比喻是把抽象的东西,用大脑进化早期的事物代替,更容易被大脑接纳。刘瑜的文章就用了大量人类进化早期就见过的事物来做比喻,比如蜘蛛网,小旗,地图,旗袍,西瓜皮,小虫子,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
好的作者都是比喻的高手,特别是隐喻的高手。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各种认知活动中。隐喻分为三个类别,方位隐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现在正在年会间歇时间写这个文章,没有时间,所以暂时不详述隐喻的分类,等我有时间再总结哈。
晚会马上开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