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巴拉巴西的《爆发》
令所有“肥环”们都讨厌的夏天终于要过去了,那点小肉肉也终于可以安心藏起来了。想起几年前曾看过的一篇报道,据说,如果一个人的朋友都是胖子,那么,在未来几年中,几乎有一半的可能性,他也会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胖纸”。其实,按照常识来推断,这样的结论并不出人意料——毕竟,如果一个人的身边都是些“胖纸”,那么,这个人的生活习惯多多少少会受到些影响,变成胖纸也就情有可原了。不过,要知道科学家们并非生来就是群充满好奇而且无聊的家伙,所以,他们拿你会不会变胖这事儿做研究可不是毫无来由的,事实上,看完巴拉巴西的《爆发》后,我才知道,他们的研究是想证明,即使是一些看似毫无传染性的疾病也会在某种契机之下具有“传染”的特性。
如果说,巴拉巴西的上一本书《链接:网络新科学》尚属于本本分分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推广新知识的话,那么,在这本《爆发》中他更多像是一个孜孜不倦的理性科学代言人,向人们传递有关“科学”的福音。
一言以蔽之,《爆发》一书完全是在向大众科普一项名为“爆发”的神奇现象。当然,在阅读完全书后,我们就会了解到,所谓“爆发”实在是将统计学中常见的幂律分布来了个旧瓶装新酒。或者更准确的说,巴拉巴西想要指出的最核心要义是:随机的世界不存在,任何随机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没被发现的规律。这就是为何在一些推荐者口中说,《爆发》一书是与《黑天鹅》恰好针锋相对的缘由,因为后者所坚持的观点正是——必须保持对随机性的尊重。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虽然人类行为与水中花粉的运动看似截然不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受到同样规律的制约。在对人们携带美钞进行移动的轨迹进行建模后,研究者发现,钞票的流动轨迹可以用爱因斯坦对水中花粉不规则运动的推论加以预测,即爱因斯坦推测水中花粉“在某一方向上位移的距离跟它在水中的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当然,与此同时,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存在一些超长距离运动的钞票,部分钞票发生了跳跃性的运动,其运动速度超出了其他钞票;二是尽管通过对这些超长运动的钞票进行重新建模,得到了一个超级扩散理论,但仍“有只无形的手放慢了钞票的运动速度,使它们无视这一规律,再次回到原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巴拉巴西在检视自己的邮件记录后发现,即使是收发电子邮件这一看似随机的行为,也并非完全随机的,而是充满了“爆发点”。而且,无论是美钞的流动,还是一条新闻的半衰期(有一半想要阅读这条新闻的人读到它,需要多长时间),只要加入这条有趣的爆发理论, 测算的结果就会更加符合现实中的行动轨迹。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行为多少应该符合幂律分布。
巴拉巴西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在处理各项事务时,由于时间有限、资源有限,人们只能通过设定优先级的方式来处理事务,这就导致未被处理的事务会进入“排队”。如果,人们在设定优先级上具有相似的取向,就可能会出现在短时间内密集爆发某件事。其次,就像以往人们总是通过纸质信件来传递信息、沟通彼此一样,如果对一封信回复的概率小于这封信顺利到达你手上的概率,也会造成在某个时间段上,你可能会密集地向同一个人回信。
这两点缘由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对应。在有关优先级的设定上,我想,只要有点时间管理常识的人恐怕都会有所体会,忙闲不均似乎永远都不可避免:越是闲下来越是啥事都与自己无关,等连轴转不停时,却总被临时指派各种杂事,搅得人心烦意乱。而对于信件模型,最直接的联想就是我手机上那堆好久没打开的微信公众号,实际上,我们所接受到的微信公号内容已经出现了“打开率”(即打开公号阅读的概率)已经小于到达率,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打开微信公众号的行为模式将符合“爆发”模型和幂律规律:我们会在长时间的休息之后,集中在某些时段频繁打开并阅读微信公众号。
好吧,说这么多,无论是爆发现象也好,抑或是幂律分布也好,到咱普通人手里,不过就是多个借口而已:半夜多吃半块蛋糕,原因全在我的肚子“爆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