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
作为第一篇正式文章,我想写一篇关于我理解的孤独的文章。
小时候经常发呆胡思乱想,寥寥朋友,一直以来,不喜欢融入和交往,又希望加入一个集体,结交朋友。矛盾。
直到高中时读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才明白什么叫做孤独,有了一点点的见解。
孤独是一个很美很魔幻的词,很难把她真正解释出来,千人千面各有不同。文笔稍逊,多多担待。
人生而孤独。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写道: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有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过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尼采也说过说:“我最大的痛苦是孤独,这种孤独归因于个人无法与世界达成共识。”
根据周国平老师的解释分为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
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
这些都是孤独的引申义,根据孤独在每个人心里的内化程度不同,对孤独的理解和看法也会不同。性格、人格、三观不同,对孤独的感觉和接受程度也会不同,其中,性格影响最大。
性格孤僻的人对自我的认识都会比较深刻,他们像一个哲学家一样,思考人生的意义,存在的原因及理由,世界为什么存在等等,他们更多的思考自我,思考自我与世界、他人、物质、人生的联系。
“孤独,是因为欲望,所以无知。因为无知,所以寻求,因为寻求,所以孤独。”
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是由人的生理所决定的,生理性的欲望满足之后,对社会和自我(自我、物我、真我)的欲望开始滋生,人生就是欲望不断满足和再满足的过程,其中,生理、社会、自我满足不断循环交替,自始而终。
我们对自己以外,所有的实情都是无知的。只有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自己知道,除此以外,我们收到的信息都有可能不是真实的。
因为经历了双重的加工,比如朋友经历的事情说出来,经过他的大脑整理和加工用语言说了出来,你接收后经过你的大脑分析和理解才展现在你脑中,一件事情经过了双重加工,真实度就大了折扣,更不要说经过更多人的传播的信息了。
所以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你,真正懂你,他们了解的是他们自以为的你,所有人都是这样。
未知区域不只你以外的其他人,还有对社会、人生、世界和星空的未知,然后自以为造成无知。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找寻,每个人找寻到都是不同的东西,钱财、解释、现实、意义,在这条寻求的道路上,因为没有人,或者是别人不理解,高处不胜寒,造成孤独。每个人生路上都只有自己,独自前行,最后找到了答案——孤独。
孤独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出生到离世都是独立的,不被其他人所理解。
你真正了解的只有你自己,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