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日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的年轻人知道这一传统节日的少之又少。其实,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这是因为国人深信,落叶始终要归根,不论生前,还是死后,无论天涯,还是海角。寒食无烟火,人死归何处?
寒食文化以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寒食,指在寒食这天要禁烟火,吃冷食,洁净自身是为明日清明祭祖。
“此时寒食无烟火,花柳苍苍月欲来”说的就是寒食节熄灭旧火,夜晚无灯烛待月光来的习俗。
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汉朝时有些地方甚至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并逐渐式微。
作家冯友兰说:
“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一年唯此日,人生几清明!
从前的人相信,不诚信祭拜,祖先会用厄运惩罚后人;对祖先好的话,家族才会兴旺。
每逢寒食,一家人得来到祖辈坟墓前,摆上供品,抛洒纸钱,填土祭扫,修整坟墓,烧香跪拜。
人们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是为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祭祖,就是为了记住。记住你的姓;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从何而来;记住你又为何而出发。
在国人的生命里,祭祖,或许相信的不是鬼神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
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今年因疫情的缘故,部分地方的人寒食、清明都不能回家祭祖。而能归家祭祖的人也都得戴上口罩,错开人流高峰然后静默相送。
于是人们在网上推行“云过清明”、“云烧香”。
年年寒食
念念清明
勿怠!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