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国学经典《传习录》。
一、为什么学习国学经典?
国学这些年越来越多人喜欢、关注,为什么呢?因为是时代的需要,更直接点是我们这个时代中的人需要。以我个人为例,读书到工作,几十年下来,遇到不少事每每让人心烦意乱,到这个时候,我往往就会拿起一部国学经典,不论是哪本,几乎都能够让我慢慢恢复平和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挑战。
这些年来,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总得有个排解的出口,有人选择旅游,有人选择喝酒,有人选择消费,都无可厚非,但是读读书,也许是更好的选择。特别是近几年微信、短视频为代表的碎片式生活,对人的影响很不好。快节奏的碎片生活方式下,还有谁能够静下心来持续做一件事,也许就会有所收获。就我个人而言,这两年也是不能免俗,看短视频看到眼睛都疼,放下之后负罪感就产生了,结果到了第二天睡前还是看。为了改掉坏习惯,所以开始讲点东西。
再就是大约10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放在古代可能会挂掉的大病),住院1个月,静下心来读书,主要都是国学经典,以其对照反思自己的生活,似乎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就觉得是读国学经典救了我。结果10年以后,我似乎又把生命的真谛给忘了,所以要再一次从头开始学习国学。
但是,不敢说讲东西教大家,只是更大家一起学习,我也不是大师、不是专家,就是一个纯粹的国学爱好者。讲的对的,大家会心支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二、为什么学《传习录》?
几十年来,国学经典我读了不少,门类也很多。如果让我选择一本,推荐给别人作为入门,我会推荐《传习录》;如果让我选择,哪一本对我个人影响最深,也是《传习录》。《传习录》好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语言文字易懂。传习录作者是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叶,离现在不过500年。相较于儒家其他几位圣人来说,年代最近,所以也有人把王阳明成为儒家最后一位圣人。因为离我们年代近,《传习录》的文字更容易懂,加之王阳明个人语言风格鲜活,是儒家经典中最容易读的。
第二,作者人生传奇色彩很浓。王阳明一生,有太多好故事可以讲,如果说儒家那么多圣人,谁的故事最好听,我觉得就是王阳明。我将在后面结合讲理论一起讲故事,这样就使得讲国学经典不至于太枯燥。
第三,涉及比较广泛。《传习录》的体例有点像《论语》,主要是记录王阳明与其弟子对话,也有几篇王阳明的个人文稿,以及其弟子的说明,但大体是对话。对话中几乎涉及儒家所有最经典著作核心要义,通过讲一部《传习录》,可以对儒家有个整体轮廓的把握。
三、徐爱的“序言”
《传习录》分几个部分,最早发起这个事的是王阳明的首席弟子徐爱,徐爱也被称为“王门颜回”,老师评价最好,同样死的最早,死在的老师的前头。且徐爱编纂这部分《传习录》,是经过王阳明认可的,也是涵盖了最核心部分的,为《传习录》的编纂拉开了序幕,然后才有其他弟子纷纷整理自己所录。
首先看看徐爱的序。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今天先讲这一小段,很好理解,但是内容的信息量却很大。我们一点点讲。
《传习录》第一句: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也。《大学》一书,大家应该都知道,儒家四书之一,很多人学儒学,就从《大学》开始学。《大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所谓的古本,就是原版。还有一版是经朱熹编排整理的,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朱熹认为古本大学颠三倒四、顺序错乱,没什么逻辑,认为是流传过程中,竹简可能脱落放错了位置。于是,朱熹按照个人理解,把《大学》整理了一番,又解释著述了一番,而且作为后世特别是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发给全社会了。于是大家都认为,朱熹这一版《大学》才是对的,后世都按照这个来学的。但是,王阳明却认为,朱熹的编排有误,解释更有误,所以他以旧本为正。
徐爱听了什么反应?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徐爱什么人啊?那是从小读朱熹的书长大的,20岁就中了进士,现在自己的姐夫兼老师说,朱熹讲错了。当然是吓一跳(骇)、满脸不相信(疑),然后深入思考,拿着王阳明和朱熹解释不同的地方,反复追问王阳明,刨根问底地确认到底谁才是对的。
然后呢?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徐爱这里给王阳明拍马屁了,而且拍的很高级,引用了一个典故,《中庸》中的“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印证了前面所说的参互错综,参互错综了什么呢?《中庸》中这一句的原文是:“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就是说,拿着王阳明解说的道理,往自己身上套用,往老百姓身上套用,往三王(夏商周)上套用,往天地万物上套用,往鬼神上套用,都是对的。
既然徐爱说的这么牛,我们也该好好看看,王阳明的《传习录》,到底说了些什么。接下来一段时间,也许会是很长的一大段时间,大约一年的时间,我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传习录》,领会中国古人那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哲学思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