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首歌来形容你的这一年,会是哪一首?
回想我的下半年,不禁让我想起了李宗盛的一句歌词——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这一年,回忆一下,先用数学思维来梳理一下吧!
1.离职,进入新的工作岗位;
2.备考期完成教育学的系统学习(被迫,但非常有意义);
3.适应了新环境和熟悉了新岗位;
4.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册和《刻意练习》;
5.重新开始练习硬笔和软笔。
但是,我想换一种语言,一种足以表明其中心路历程的语音去表达。
一 生命里的“结”
19年暑假,我终于暂停了工作,决定“休息”,熟悉我的人对此既意外又感叹早知会如此,东哥对我的突然请求竟无怨言,而是告诉我,你想休息学习,可以,时间不定,休好了就回来,我的心里满是感激,可我却不确定,我该走向哪里?
从毕业到今年,在熟悉的岗位已经工作整整五年,我从一名实习教师成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班主任、教研组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工作。我像一辆运行的列车,责任、求知、热爱、同伴以及领导的助力,牵引着我走过了五个年头,但这些也成了惯性,让我不知该怎么停下来。外表看来我仍是我,带班上课也更成熟了,每天照常做着应该做的事,同样尽职、尽责,但只有我自己知道,一些东西正在悄然逝去,每天读书的时间很少,思考的时间也很少,如同机器一般,任凭惯性推动着向前滑行,我觉得这样的自己有点可怕,对班里的孩子,对自己,都如此,我想,停下来。
我时常想,生命该是一棵拔节生长的竹子,到了一定阶段,就应该有一个结,然后重新开始,才不至疲倦。这个结,也许是身外的变动,如获得成功,升职加薪,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等;也许只是内心的一个症结,思维的转变,观念的更新,乃至对人对物态度的转变。而那时的我,已经到了不得不过的结。
逃离了熟悉的工作环境,还有家人,我一个人住住到了外面,那边有自习室,可以学习,恰巧,盐湖区招聘考试发布通知,我便成了那个自习室里时间最固定的一名学生。每天七点起床,晚上自习到十点,一边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准备考试,一边还偷空重翻了《古代汉语》和《思维与语言》。
我想那段时间的我大概是整个自习室里最快乐的读书人,走出了校园才发觉纯粹的学习时间竟如此快乐,心无旁骛,专心求知。应试考试让我不得不下苦去背那些平时很少去看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却也让我开始了深度学习。这不同于随性和零散的阅读,背诵要求对一些概念和理论必须反复记忆,做题又是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情景化练习的过程,这样反复的过程当然不会愉快,甚至枯燥且艰辛,但却是学习的一个必经过程,学习效率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后来读《刻意练习》时,也正好印证了这种学习方式的科学性。求知获得满足,顺便还能掌握考试的必备知识,这简直是一举两得,我也十分珍惜这样纯粹的学习时光,甚至看到其他学员在上课学习烦躁不安时非常不解。
这种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保持一种理性的审视,在心理学里叫“元认知”,而只有当我有教学经历,作为一名教育者才会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此参照自己的教学过程。过去的二十几年,我是一个不清醒的学习者,过去的五年,我是一名有待成熟的专业教师,只有这时,我所行印证我所知,知行合一,我才有些真的明白“学”的学问和“教”的艺术了,我才会去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和认知究竟发生了什么,换句话说,这是在走向专业化。如高中生应对高考会搞题海战术,前提是他们必须掌握基础的知识概念和原理,要不然就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学习,而如果只知概念理论,那就是死记硬背,并不是真的学会了,这一点又在后来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时有了理论支持。
我很庆幸自己能有这一段再做学生的经历,它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在重新指教时变得更专业。
在外界看来,我换了一份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是一次大的变动,但其实对我来说,更深的变动是我的内心,是我长期不清醒的认知和工作方式造成的职业倦怠的一种救赎。如果开始的五年工作拼的是一腔热情,那我想,接下来,我至少要让自己变得专业。这种认知便是一个结,一个重新开始的节点,是启程,是美好的开端。
二 越过山丘,从头开始
自习加上备考大概只有一个月多一点,然后便是考试了,入围后是一系列极琐碎的复试、审核、面试、体检、再审查的过程。学习时是愉快而又艰辛的,后面一些事又是极麻烦又新鲜的,这人生的种种,像极了爬的那座山丘,费力向前,沿途美景相伴,但越过山丘才知前方仍是未知,真实的人生没有童话的圆满,所谓人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攀登,一场又一场的修行,漫漫求索,无人等候。
十月底,我到了涑水。那天是我第一次到这个学校,第一次见到新的同事和领导。领导都很随和,新同事也很热情,我的指导老师范老师带我进了教室,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我像一名的新入班的小学生,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这样的情景和五年前一模一样,那时带着我的是孙老师。过去的五年,我经历了很多第一次,带班上课,遇到了许多美好,有连续几天加班到深夜只为准备一节四十分钟家长会的时候,有和班里的“混世魔王”斗智斗勇折腾的想要发狂的时候,也有精心准备的一场教研报告或者公开课被大家称赞得意的时刻,凡此种种,都已过去。当我再次走上新的岗位,所有的问题不会因我已经经历而绕行,曾经的得意也随风而去,此时无人相伴,无人等候。而我首要的任务,便是适应新环境,熟悉新的岗位要求。
接下来每天早读前到校,晚饭后才走出空荡荡的小学楼,我想尽快知道每一时间段都要做什么,每个人的分工又是怎样的。陌生的感觉让我保持着清醒和谦卑。再后来知道我要接手四二班,跟着张老师到了四一班级。这是一个班级规模庞大的集体,本宽敞的教室摆满了桌子,上课黑压压的一片,都是学生。也许是庞大的班级规模所致,坐在这个教室的学生有四分之一在上课时都会走神、小动作,还有一个孩子,很难坐在板凳上听课,满教室地走,老师劝阻也只能让他安静三五分钟,这让过去同样带四年级的我着实惊讶了一番,原来以前听过的特殊情况竟然真的存在,真的有一些孩子需要老师额外的帮助才能顺利成长,而且分班后还有可能是我的学生。那可怎么办呢?能拯救这样孩子的老师都是我以前听讲座讲课的大神,情况已经超过了我以往的经历和掌握的心理学专业知识。
我开始思考,新的学期,我该如何接手分班后的班级:如果有特殊学生我该如何应对?针对班级学生基础弱、上课习惯不佳的情况我该如何改进?鉴于所见,我该如何处理激进家长的质疑和不满?这些问题都将是新学期的挑战,哪一种处理不好都将是对我新入职的深深打击,尽管我已从教五年。所幸我还未接班,还有时间先适应新环境和思考的余地,不至于一开始就被班级事物缠绕,分身乏术,无力全局思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和《刻意练习》,同时还关注了“知教师”和几个可信赖的教育公众号。
学习和阅读是需要强烈的动机的,这是我阅读这两本书时的感受。书里所讲到的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我比以前更深有感触,兴趣空前。正如上面所说,这些知识重建了我对教学和教育的认知,这是对原有习惯和认识的自我否定,我必须重新以专业的眼光审视这些问题,并尝试压抑本能反应,从一种专业目光去处理问题。例如那个满教室乱跑还要到处招惹别人的学生,我必须告诉自己他并非天性顽劣,他不能安静听课并非他不愿意,而是因为他没有安静听课的能力,他去拍打别人因为他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换个角度思考,再差的学生都有渴望被看见、被关注的愿望,孩子天生有求知欲,有敏感的心,保护学生的自尊自爱的心是一个学生自我发展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对这点反复强调。
理解了这一点,我便对他的行为多了一点宽容和理解,便会试图每节课给他特殊布置一些他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安静下来而不是高声呵斥他。确实有效,虽然过程十分费劲,但即使他一次能做的很好也不代表他以后都会如此。但我不是已经知道教育工作本就如此艰辛嘛,那又有何怨呢!
后来,我又有机会去到学校为老师们开办的书法班,竟这么巧,毕业后再也没有拿过毛笔,写字一直是我想做的。于是每周二的晚上又成了我特别开心的时间。好在过去的练习并没有全丢掉,写字依然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平凡的人生,很多时候,不过是我们内心的一场场自我斗争,正如歌中所唱: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时不我予,路漫漫,唯上下求索。
这一年,已结束,真正的挑战将要开始,新一年,必越过山丘!
最后,再用数学思维为新一年列个清单:
1.学习班级管理和教育学的书籍,建立自己的班级管理体系,
包括
常规管理(一日流程、卫生、纪律、家庭作业、队列);
班级建设(班干部、班级阅读、班级写作、家委会)。
目标:建立制度,持续执行并反馈。
2.学习语文教学相关书籍,梳理自己的语文教学,
包括
a 基础知识(字、词、字音、句段、积累背诵)
注:基础知识以过关和知识清单,单元检测题的方式检测;
b 语文技能(每单元语文要素,穿插的智力背景,相关的写作训练、口语训练)。
目标:详尽罗列四下语文学习清单,完成教学任务。
3.继续书法练习,目标:明年能自己写春联。
4.丰富阅读,读一百本包括专业在内的书,坚持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