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第十九至二十一章回顾
第十九章,“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本章孔子论述什么是善人,做一个“善人”,或许还有更高的格局。孔子曾多次说到过“善人”这一概念,如“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等等,善政就是善人为政,但是真正的善政还是格局很大的。圣贤执政一定是善政,但是真正的善人不践迹而行,他有自己的创造性,不因循守旧,遵从自己的内心。但只有创造性不因循守旧,却不一定能够登堂入室,达不到最高的格局。实际上善人和君子是不同层次的,善人本质上的人是好人,还可以追求更高的境界。只有沿着圣人的脚步,践迹而行,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做个有恒者,才可能走向君子、贤人,才能登堂入室。而本质很好的善人,因为“不践迹”,所以难以登堂入室。
第二十章,“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色庄”是外貌很庄重、很稳重、很大气的样子,但是别人评价他是不是真正的君子,却不会依靠外貌来判断。真正的君子一定是质美,就像前面所说的善人,真正的善,真正的境界高,并不是表面的,不能以貌取人。君子要笃实,不要说大话,不说空话,不说假话,只是脸上庄重的人是伪君子。这一章是孔子的观人之法,理应承接上一章而来,也就是对“笃实”君子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明辨其是真的君子还是表面的笃实。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不要外在的表现,恰恰他的言论也一定是笃实的,他的形色一定也是庄重的,是由内而外透出的庄重,就是我们常讲的内外兼修。所以,我们要懂得去识别、识人。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清真相。正如夫子所言:“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被别人欺骗,就是因为被表面的“色庄”所迷惑。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考察,去观察,去思维判断,能知人、能识人就是智慧。
第二十一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闻斯行诸?”孔子和冉有、子路进行对话,表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回答,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的准确把握。
本章在充分展现夫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之外,我们更要注意到弟子们的“百问不厌”。孔门弟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乐于勇于敢于向孔子提问。论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由孔子师徒之间的问答构成的。弟子们问孝、问仁、问礼、问政、问交友之道,甚至问怎么种菜、种庄稼,给人的感觉是学习孔门心法离不开“问”。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问”之一字,贯穿始终。向师长学习,有听不明白的地方固然要问;听明白了,要思辨其义涵,想不通的地方也要问;想通了道理,照着去实践,遇到困难不知怎么突破,还要问;实践有了心得,不知道正确与否,依然要问。大学之道自始至终离不开向师友请教提问。如果离开了“问”,则听不明白的搞不明白,想不通的无法打通,遇到困难突破不了,有了心得无从印证,如此一来,怎么可能止于至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