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结束了,学生的总体成绩还不错,几位学生的语文成绩,尤为值得反思。
这几位学生,由于都是单亲家庭,平时清一色地“组团”不完成作业,其中,一位学生,除了上课听讲外,可以说几乎不完成任何作业,经过与家长沟通,依然效果不明显,无奈之下,只能让他尽其所能地完成一部分作业。三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平时表现几乎差不多,都是父母离异,母亲不在身边,自律能力较差,但他们以前语文学习基础还不错。平时,除了完成必要的听课任务外,家庭作业、练习册、试卷等作业几乎没有按时完成的。但在期末考试中,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考了70多分的成绩。相反,比起平时各方面较为认真的同学来说,成绩还略高一些。
从学生平时的表现来看,他们平时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似乎对语文成绩并没有多大影响。相反,班里平时各门作业完成较为认真的学生,成绩倒不如这几个“吊儿郎当”的学生。我也颇为纳闷,平时看起来表现还不错的学生,真没想到在考试中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于是跟家长进行沟通,家长说,孩子除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几乎不阅读任何书籍。自从使用部编版教材以来,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和经典,这几个学生虽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但无一例外在坚持读书和阅读经典,也就是说他们平时动眼和动口的时间较多,动手的时间较少。这样看来,完成作业对于语文成绩似乎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是习惯养成的问题。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固然能让一个孩子走向更加卓越,但在学习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学习看起来好像特别刻苦努力,但学习效果却一般,甚至还会成为差生。
我一直在反思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教?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学生喜爱的,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思维的能力,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和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学习成绩就是两个层次。可见,学习并不是具体能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考量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尤其部编版教材,虽然在小学阶段,但部编版教材使用之前的考试,只要学生能把课本知识掌握了,基本能达到优秀成绩,但部编版教材,虽然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但考试明显不只考查课本知识,相反,同样的知识点,考法更为灵活,有的学生理解不到位,就会出现知识点的偏差。小学、初中、高中皆是如此,皆以阅读贯穿其中。
所以,部编版教材的调整,语文教师也应该相对转变教学策略,并不只以课本知识为主,而是以课本知识为点,发散出多方面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由点到面,用阅读面来覆盖语文学习范围。语文处处是学问,未来语文更偏向实践运用,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三单元中,其中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由现象的提出背景、存在的原因分析、解决办法、结论得出等内容构成。调查报告来对于一些成人来说,也有一定难度,何况小学五年级学生?但我们仔细分析也不难。关键在于选题,选什么题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际,进行正确引导。如果把选题定的太大,选择社会类话题,学生必然会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感。但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的现在进行调查,学生能说的话题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我在教学的时候,选择的是对学生作业本上错车字的调查。因为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就是了解汉字的发展,写之前,把学生作业本随机发放下去,先列举常见的错别字,在总结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最后得出结论。按照调查报告的写法,孩子们自然有话可写,而且把调查报告写得有模有样,写完后,有的孩子甚至产生了调查其他现象的想法。孩子们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本次写作任务,而且还掌握了一项应用文的写法。
小学考试,无非就是字词句段篇的考查,只要掌握了方法,平时加上阅读,语文成绩提升是很容易的。未来语文学习的重点主要落在阅读和写作上,而阅读和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这样,才能提升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目前,还有较多的语文老师沉迷在让学生反复练习中。我曾经见到过一位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课本上对于课文理解记录的倒是不多,相反孩子书上的生字部分则被孩子记录的满满的,不过写的大多是组词以及该字在字典中的若干个意思,我问孩子,你能说出一个字的几种意思吗?孩子说只能说一两种,其他的记不住,可是老师非让写在书上。我丝毫不怀疑这位老师的教学态度,但对于该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提出大大的质疑,语文识字教学已经脱离了具体的语境。
语文学习,重在应用,几乎没有考题会考字典里有几种解释,都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考查的,而学习语文不就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吗?倘若把字典里的解释背的滚瓜烂熟,却不会表达,是不是对学生学习精力的浪费呢?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把语文教学瞄向课本知识,殊不知在部编版教材下,课本知识只不过是学习的引子。语文学习中,更多要求以点代面的辐射式学习,并且通过大量阅读来提升语文素养,这才是正确打开语文学习的方式。
2020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