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书房里看电脑,三岁的儿子高兴地跑过来叫我:
“妈妈,我们出去玩吧,你昨天说要带我去玩滑滑梯的。”
当时,我手头上还有一点事情没有弄完,就对儿子说:“宝贝乖,妈妈弄好了就带你出去哦。”
于是,儿子听话地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子又跑过来问我:“妈妈,你好了没有?快带我出去。”
当时,我正在查资料,就没有搭理儿子,只是嗯了一声。
儿子叫了几声见我不理他,便用手摇着我的胳膊,手里正在保存资料,一个不小心,资料没存上,也找不到了。
我气不打一处来,对着儿子一顿乱吼: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我让你乖乖等我一下,你着什么急,现在好了!”
说着还用手打了几下屁股。
儿子哇的大声哭起来,这时我更生气:“哭什么哭,看你干的好事,竟然这么不乖,今天就别出去玩了。”
儿子听完我的话,呆呆地站在那里:“妈妈,你别生气了,我要乖乖的,不打扰你。”
话语里带点委屈,又有点恐惧,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有点让人心疼。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乖”和“听话”成了教育孩子的口头禅。
你要乖,要听话,爸爸妈妈才会喜欢你。
你怎么这么不乖,不知道要听妈妈的话。
…...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父母都喜欢听话的乖孩子。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的重要选择,都会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来成长,因为这样省心。
而这种“听话式”的教育,其实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乖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压抑自己的欲望,无条件的顺从他人,所以,乖孩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问题性的孩子”。
乖孩子,总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状态会一种伴随着孩子成长。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出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困惑:一直在讨好别人。
少年成名的她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七岁写作,九岁出书,23岁当编辑。她的人生在所有的赞美与荣誉中成长。
直到有一天,在和朋友的聊天时,朋友问她:你有没有跟朋友产生过很真实的关系?她不明白什么意思。
后来朋友又解释说:就是你可以和这个人吵架,把最真实的一面暴露在他面前。
那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跟任何人发生过真实的关系。
她害怕与人产生矛盾,更担心对方会生气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她还谈到了与异性相处的一件小事:
当时两人正在闹不愉快,对方一直打电话过来骂她,而她对着电话那头足足道歉了两个小时,可是对方却觉得她在敷衍。
然而,对着满屏的电话,她始终不敢说出那句:你别再打来了,我生气了。
因为她从小到大,收到了太多的赞誉,而她为了迎合别人眼中的优秀,不得不伪装自己,有情绪时不能表达,不然就会被别人认为她不乖。
日本心理学家加滕谛三说:
人类在幼年时期一旦选定了某种行为模式,即使是成年后也不能改变。
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优点是“听话”,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称赞“乖”而特别的骄傲。
“乖和懂事”都是父母对孩子的最高赞誉,却是孩子最深的束缚。
前不久,在《少年说》上,一个叫杨栩楠的高一女孩的愿望是:
希望弟弟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她站在天台上大喊:
我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女孩,因为懂事,在住校期间怕爸爸妈妈担心,便很少给他们打电话;
因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因为怕他们对我失望。
我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所以,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
女孩的话很扎心,也很让人心疼。
她不敢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敢做最真实的自己,为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强装出懂事的样子,所以她并不快乐。
我们都希望自己养出一个乖孩子,因为懂事,让父母省心。
所以,那些成年人眼中的乖孩子,他们不会任性,也不会无理取闹,甚至懂得讨好别人,所以被喜欢。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认为: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孩子从小便有自己的天性,会任性是孩子向父母索要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
有情绪懂得表达,痛了会哭,开心会笑,喜欢便是喜欢,不喜欢可以选择说“不”,这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状态。
而乖孩子,往往是父母在扼杀孩子的天真。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爸爸妈妈的爱,而不应该让刻意的“乖”来阻碍孩子的成长。
要知道,孩子“不乖”并不代表他不优秀,有时候孩子的这种行为背后,是他表达自己不满的一种方式。
打破“乖”的局面,才能看见孩子最真实的一面。
因为《如懿传》大火的张钧甯从小就是一个乖乖女。
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世人眼中的她内向,胆小,这些父母都不以为然。
她早就被父母规划好了人生,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律师。
然而,她却在17岁人生的十字路口第一次反抗了父母。
那时候,她被选为学校的礼仪队,所以要每天排练,后来成绩下滑之后,妈妈拦着她不让她去,于是她就反问母亲:这究竟是你的人生还是我的?
一句话点醒了母亲:她不再是那个听话的乖乖女了,但我因为她的勇敢而骄傲。
其实,当孩子说“不”的时候,我们不要急着否决,而是要探寻孩子的内在真实,了解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
就如张钧甯一样,17年前的生涯中,她都以“乖”的形象自居,当她后来终于挣脱“乖”的桎梏之后,她也终于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
美国著名小说《无声告白》中有一段话:
我们终其一生,就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对孩子来说,他们不需要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总是在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
孩子会任性,未来才有更大的创造力。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做过一个实验:
他对2-5岁时具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孩子和没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各100名跟踪调查到青年期。
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和决策能力。
而后者,只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都不能独自做决定,也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结果表明,那些有着逆反心理的孩子更具有主动性和自己的想法,未来也更成功。
乔布斯从小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他上小学,不安心学习,成为捣蛋专家,有一次甚至严重到在老师的座椅低下引爆炸药。
因此老师曾多次要求家长对他惩罚,可是养父只是说了一句:这不是他的错。
聪明的父母都会允许自己的孩子“不乖”,只要孩子不学坏,父母适当的允许孩子“犯错误”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所以,乔布斯就是在这样“不乖”的环境下创造了苹果。
我们总是喜欢乖孩子,其实,往往是那些“不乖”的孩子,他更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敢于创新。
不要一味的把孩子管成“乖孩子”,因为那样会伤害他。
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三岁不反抗,就不是正常的儿童。
孩子有“不乖”的特质其实是一件好事。
这时候,父母不要急着否决,也不要一味地对孩子说“你要听话”,而是反问他,你觉得这样做是正确的吗?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胜过十句“你要乖”。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活成父母所希望的乖孩子,而是让他做自己。
允许孩子犯错误,他可以不太乖,才能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果喜欢可以点赞分享朋友圈哦!】
疏桐教育为了感谢大家的长久支持,现推出1198/2个月的暑期学英语活动,另送1个月外教视频课,活动仅限于本周, 详情请加微信:shutong0074,备注暑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