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一种特别有趣的情绪,如果说情绪是未被满足的需求,那么愤怒就代表有一种需求需要立刻马上无条件被满足,可是面对一个同样有情绪的孩子来说,被以权威的方式强制执行的行为是反抗大火上的一颗炸弹,爆炸是时间问题。而愤怒的家长和憋屈的孩子这样一个画面就好像鸡同鸭讲,没有胜利者。
近几日,一位家长朋友找我“控诉”孩子的种种“罪行”。
家长:老师,我的孩子问题特别大,我已经想把他直接丢出去,一点也不想要了,问题学生简直就是!
罪行1 不做作业
“旅行回来和我哭闹腾生气,我不知道为啥,最后说他想看电视,自从回来对这个看电视玩手机的要求特别强烈,而且是约定好的做不到,我每天不在家,和他约定好今天开始要完成暑假作业,看电视不能超过一小时每天,根本做不到,看完电视玩乐高,总之就是不写作业,和我妈生气发脾气,摔东西,我晚上回来家里一片狼藉,我妈也走了,我回来他自己沙发睡着了,折腾一天!”
罪行2 动手反抗
“已经和我打了两次了,一次是因为我叫他洗澡,他不洗就直接爬床上睡觉了,我说我胃疼他也不心疼我,我动手收拾他他非常不服气,和我闹腾;第二次是因为他把维生素瓶子都倒空了,维生素在桌子上堆了一堆,我看到后很生气,就把他的零食都打包扔到垃圾桶,他就崩溃了,和我抢零食,把垃圾桶踢翻垃圾倒了一地,最后我把他打服了,他向我道歉,我根本不想理他!”(这一段文字为作者回忆编写)
在家长的维度进行基本倾听,我真的看到了一个“混世小魔王”,朝姥姥发脾气,反抗父母,这得贴个不尊重长辈的标签吧。摔东西,这得贴个暴躁的标签。不遵守约定,不写作业,这要贴一个不爱学习的标签。当我进入这位家长的世界以后,我真的很头疼,因为我看到一个让我也感到很无助的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头脑发胀。
当我特别专注的听完这位妈妈的叙述,深刻体会她的感受,我透过愤怒看到了什么呢?此时此刻,我的视角也是孩子妈妈最初的那句话“孩子问题特别大,我已经想把他直接丢出去,一点也不想要了”。
曾经在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里看到过这样一个现象,说美国的心理医生在面对父母登门咨询的时候,听父母陈述完毕会觉得这两位家长是对的,没有问题,有问题的该是他们描述的孩子,可等再接待完孩子以后发现,孩子的陈述也不能显示他们就是有问题的一方,双方都没有错误。那现在在我面前这位妈妈的孩子又是不是这种情况呢,我发出了邀请,希望有时间可以和孩子聊一聊。
时隔一天,我见到了这位“小魔王”,借由在一起玩乐高的机会,我和孩子聊起了天,这次,我主动出击,使用了父母效能训练中特别神奇的一项技巧——积极倾听。就有了如下的对话:
我:回来感觉怎么样?
小魔王:回来还要学兴趣课……
我:学兴趣课你觉得挺麻烦的。
小魔王:是啊。
我:你认为学兴趣课是你不想做但是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很麻烦。
小魔王:对啊,只要不死,就得上。
听到“死”这样的关键词,如果我是孩子家长的话,估计这个话题就没法继续了,对话大概会朝着“你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之类的方向走去,还好我是一个“事不关己”的倾听者。
我:也就是说,你很讨厌这样不能更改的指令和生活。
小魔王:对,只要没死就得去……拉肚子也得去……
我:唉,生病了也得去……
接下来是一阵良久的沉默,我在沉默中有些不知所措,我好想安慰这个可怜的孩子,因为要是换做成年的我去做这些事情,我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我:你喜欢一个人呆着么?
小魔王:我喜欢看电视(呵呵呵的笑了)我喜欢一个人看电视!
我:哦,你自己一个人看电视可以不受干扰,快速的找到乐趣。
小魔王:效率很高!
我:哦……你很满意看电视带来的快感。
小魔王:有学兴趣课那点时间,能把《三毛流浪记》全看完。
我:你觉得学兴趣课的时间如果能用来看《三毛流浪记》你就会觉得……
小魔王:很好!
我:哈哈,要是爸爸妈妈假期能让你一直看电视就好了……
沉默……
小魔王:我爸我妈让我看呢,就是遥控器被奶奶拿走了。
我:哈哈哈,奶奶把遥控器拿走了~
小魔王:把遥控器拿到我奶奶家看能不能用(孩子意思大概是奶奶说自己家遥控器没了,要用这个去试试能不能用)……这是不可能的……
我:哦,奶奶这样拿走遥控器,你感觉很不爽。
小魔王:对……
沉默……
我:我觉得你爸爸妈妈也不反对你看电视。
小魔王:他们要规定时间的,玩游戏、看电视……干啥都规定时间。
我:哦,你觉得遵守时间是一件……
小魔王:还行的事儿。
我:你也愿意遵守并且能做到遵守时间约定。
小魔王:那肯定不行。
我:哈哈,你觉得还行,但是也确实做不到。
小魔王:我觉得很烦恼。
我:你觉得遵守这些约定和命令很烦恼。
小魔王:嗯!
我:是挺烦恼的,好像这些约定就像上补习班一样,不能变,所以你觉得烦恼。
小魔王:嗯!
我们的话题又卡住了,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聊的了,我不知道该干什么,就和他一起发呆,玩乐高。期间,我们有聊到胆量的事儿,聊到一个像男生的女生的事儿,七七八八,没有主题,突然聊到回来以后和妈妈相处不太好的事情,我发了一个门把手。
我:哦,和妈妈相处的不太好,愿意和我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
小魔王:在家里每天只能玩儿,完了写作业,玩玩玩,没意思死了。
我:我有点蒙了,玩都没意思了。
小魔王:就是写作业,写完了玩,没意思死了。
我:哦,也就是说你觉得每天都是这样的日子,挺无聊的。
小魔王:无~聊~(很无奈的声音),下楼玩儿,捡石头,要不就是下楼找打……
我:找打?
小魔王:呵呵呵,我们小区有个很野蛮的小孩子,我每次下去他都抓不住我,我能从很高的地方跳下去。
我:面对野蛮的孩子你能逃开,你觉得很有成就感。
小魔王:我连装子弹的时间都没有。
我:你想用枪来打他们。
小魔王:我的枪只能装小子弹。
我:你希望有更大的子弹,你很讨厌暴力的孩子。
小魔王:嗯!
我:很讨厌!
小魔王:嗯!
我:所以你觉得在外面玩儿也不是很开心的。
小魔王:只要能找个人打一架就好了。
我:你觉得打架可以让你感到舒服。
小魔王:我就喜欢打架!因为我们学校小孩都打不过我,他们挑衅我,我就打回去。
我:你觉得打架胜利很有成就感。
小魔王:我们学校有个孩子以前我打不过,我叫人一起都打不过,现在不知道怎么了我就能打过他了。
我:你能打过你之前打不过的同学你很有成就感。
小魔王:他们个子矮。
我:你有身高优势!你有绝对优势你很开心。
小魔王:嗯!
我:你会觉得能战胜别人是快乐的。
小魔王:嗯!
我:你没有输的时候。
小魔王:除了初一的孩子。
我:你不能战胜大年纪的孩子。
小魔王:没打过,他们没时间。
我:哦,哈哈哈,下课都被接走了。
……(中间又有很多无厘头的话题)
我:爸爸妈妈也是大年纪的,你打不过的。
小魔王:他们用扫把。
我:哦他们用扫把当武器。他们用扫把打过你么?(实在没忍住问了一句)
小魔王:没有。
我:你说到扫把,我以为是这样。
小魔王:上面有个铁盖子,上次奶奶打扫卫生,我爸睡觉,奶奶不小心把他吵醒了,他就把铁盖墩烂了。好好的拖把就弄烂了。
我:你觉得爸爸的行为……
小魔王:太让人讨厌了(抢我的话)就因为把他吵醒了,奶奶给擦地呢。
我:你觉得奶奶擦地,他被吵醒了,就生气,你感到不公平,为奶奶感到不公平。
小魔王:就是。
我:爸爸的脾气也让你感到很不舒服。
小魔王:那都不用说了。
我:哦,爸爸脾气很大。
小魔王:除了这以外,他啥也不会。就会打人。
我:他会使用暴力,你很不喜欢。
小魔王:嗯。
我:你觉得使用暴力这件事……
小魔王:非常讨厌!
我:爸爸妈妈暴力对你你觉得……
小魔王:爸爸妈妈能这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对同学!(再一次抢话)
我:你认为爸爸妈妈打你,你觉得这事就理所当然。
小魔王:嗯,他们打的不疼。
我:爸爸妈妈打你不疼,也感觉很讨厌。
小魔王:讨厌倒也不至于。
我:你觉得经常打你也不算什么。
小魔王:他一般不回来。
我:爸爸不经常回来……
小魔王:非常好!(抢话)但妈妈不觉得。
我:你喜欢爸爸不回家,但妈妈不喜欢。
小魔王:嗯,他就知道打打打。
我:嗯,爸爸打打打,让你感到厌烦。
小魔王:嗯,还有爷爷、奶奶、姑姑……说都说不完,好麻烦。
我:我明白了,家里人都会有暴力的样子出现,这一点让你很难过。
小魔王:是的……
倾听到这里,孩子神情很轻松,我们两个都很舒服,我觉得找到了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关于这一点,父母效能训练的理论体系中有这样的描述,当孩子向你诉说一个问题时,你很容易立即想如何能帮助他解决问题,但孩子刚开始说的并不一定是真实或者完整的问题。很多问题就像洋葱一样,有好多层,通过积极倾听,你可以把问题一层一层的剥开,最后辨认到最核心的那个问题。所以我将和孩子如此繁琐的对话全部搬到文章里,我希望能够给阅读的朋友展示一个完整的“剥洋葱”的过程。
现在反观这段对话,孩子的“洋葱”是这样的:
1.只要不死就得上兴趣班。
2.看电视比学兴趣课有意思多了。
3.干什么事都要约定时间,我能接受但做不到。
4.每天写作业、玩,非常无聊。
5.我喜欢下楼打架。
6.我喜欢在学校打架。
7.我为奶奶的遭遇鸣不平。
8.我不喜欢爸爸回家。
9.我觉得家里亲人们的暴力行为是很讨厌的事情。
换位一下,如果我们是孩子的父母,这样的对话会被我们在哪个部分以愤怒的情绪叫停呢?我们可以做到深入的倾听孩子的真实需求吗?
倾听的结果我和孩子妈妈做了一个简单的交流,妈妈首先很惊讶这是孩子说出来的话,然后就是感慨原来孩子什么都知道,看着妈妈陷入深思后的眼泪,我的心情很复杂,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不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还要料理家里大小事宜,生活被分割成了一块又一块琐碎的行为事件,又多又杂,所以每每遇到“不写作业”、“不尊重长辈”、“言而无信”、“污言秽语”、“行为暴力”等“小魔王”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不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吗?但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的,因为我们愤怒的对象只是对方真实情绪衍生出来的表象,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你却已经愤怒的采取手段了。这也就是我们作为家长曾经都有过的那个疑问——“为什么我说的他总是不听?!”——的答案了。
再来说说这个孩子,我为什么可以获取到这样多的信息,并且最终得到一个真实需求呢?我认为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第一个是接纳。这不是我自己的孩子,所以我的可接纳区域非常大,以至于“死”“打”这样的字眼对我的情绪构不成威胁;第二个关键因素是时间,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倾诉自己的世界,语言能力在于信号的输入和输出,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日臻成熟,年龄才个位数的孩子怎么能够很精准清洗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呢?所以我们要给他足够的时间说,你来整合那几箩筐闲言碎语里有效信息,这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愤怒的情绪,是遮挡理性双眼的最大障碍,本来可以顺畅进行的对话,因为我们表达愤怒,同时也激发了对方的愤怒情绪,理性的对话就不可以继续进行,回想一下我们和自己的爱人曾经因愤怒而起对话吧,
“你啥也不干,懒死了!”
“你总是这样,一回家就玩手机!”
“孩子是我自己的?!和你就一点关系没有?!从来都不管!”
还有和孩子的,
“你怎么一回家就看电视!”
“你怎么每天回来就要喝可乐?!”
“你咋这么不听话,没完没了的看电视!”
这些对话是对方的行为为起点,以我们的愤怒为谈话开端,又是以什么样的的回应为收尾呢?大抵是愤怒的回馈,或者无声的反抗为结尾吧。如“我什么时候就一直没管过孩子啊!”“我怎么就什么都不干了,昨天我palapala……”或者是背对着你一声不响。
反击愤怒的情绪会让表达情绪的双方情绪不断升级,以至于我们经常看到不可挽回的情况发生,一种是关系马上破裂,一种是陷入反感情绪累加的死循环。
最后我再次强调一遍,愤怒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立刻马上无条件被实现的感觉状态。按照情绪冰山的模型来看,愤怒是能被看到的冰山一角,露出海面,隐藏在海水里的不为人知的部分甚至是不为己知的部分,有焦虑、恐惧、尴尬、无助、受伤、挫败、悲伤……
所以我们不是要拒绝愤怒,压抑愤怒,我们要做的是接受自己的愤怒,合理的表达愤怒,努力的看到愤怒之前我们最初的情绪到底是什么,别再让愤怒的情绪遮挡我们理性的双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