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15年的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为了配合这个主题,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我们沈阳考古所正在进行田野挖掘的同事们,经过大半个月的精心准备,终于在这天上午,为全市的文化遗产爱好者们,献上了一份考古味道极其浓烈的“饕餮盛宴”——《沈阳早期人类探秘之旅,公众考古带你回到11万年前的沈阳》
活动的现场被安排在沈阳农业大学内的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农大后山遗址),这里是2012年4月沈阳市考古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开展沈阳早期古人类探源课题时发现的。此后从2012年至2014年,先后进行过多次挖掘,发现了5个连续分布的旧石器文化层,经过光释光测年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1.5—11万年。
出土大量古人类加工和使用的打制石器,包括手镐、石核、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片、断块、砾石等。不仅确立了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而且将沈阳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新乐文化的7200年,提前到距今11
这是我上个月来沈阳考古所工作以来,第一次参与单位组织的活动,之前也从未来过这处遗址。因而和一般的参与者们一样,我对这里也充满热情和期待。活动前一天,单位开了一次会议,安排我和另外一位新来的同事,活动当天站在通往遗址的台阶处,负责现场观众的秩序和安全。虽然当时看来是一件小事,可活动当天红袖标系在肩膀上时,一股责任心还是涌上心头。
这次活动计划在上午9点半举行,我们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提前一个小时抵达。目前这里正在挖掘的有两个地点,这次活动被安排在第2地点山下的一片空地上。这里经过昨日一天的布置,活动的背景墙、宣传板和互动道具已经到位,六条醒目的条幅,从楼上直垂地面,几个巨大的音像反复“歌唱”。
六条鲜红的标语
为大家制作石器准备的材料
猿人生活状态剪影
一字排列的宣传板
和大家的心情一样,阳光也是越发刺眼了,让人止不住地汗流浃背!终于等到9点半活动开始——
1、开幕式
在活动正式开始前,首先进行的是一场,简约而不失隆重的开幕式。来自沈阳市文物局、博物馆和考古所的各级领导,依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下方来自全市不同领域的考古爱好者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飞行器不停地在空中盘旋,从不同的角度抓拍现场热烈的景象。
各级领导讲话
热情洋溢的志愿者们
偶然发现正在讲话的身穿蓝色短袖的女领导,就是我4月底来考古所面试工作时的“主考官”。记得当时回答完题目时,她还与我聊了好一阵子,询问我家里的情况,以及来这么远工作,家人有什么意见?或者自己有什么想法?当时就觉得这位“老师”挺和蔼可亲的!
在接下来的讲话中,还听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未来会在这里修建一座,以旧石器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到时候农大后山遗址不仅可以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沈阳市又多了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2、参观宣传板
在活动现场,十多个宣传板一字排开,它们是来自吉大的实习生,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精心设计的。其中不仅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来历,以及目前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而且着重讲述有关旧石器的相关知识。活动之前,这些展板都安放着考古所文物整理基地,昨天经过来回两次的搬运,才全部抵达今天活动的现场。
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大家在参与活动之前,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旧石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
付永平老师为领导讲解宣传板
3、制作打制石器
在活动现场的互动区,不仅摆放有猿人形象的剪影,供大家合影留念,而且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石器。
来自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方启老师,充满激情地为大家讲解石器的制作,以及各类有关石器的相关知识。方老师这次来工地,主要是带领吉林大学的学生进行实习,正好碰到考古所的这次活动,也很热情地参与到活动组织中来。之前没有见过方老师,但是两年前就在一部介绍考古人的短片《嫁人就嫁考古男》中,看到其中对方老师夫妻两人的采访,因而印象深刻。
新、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区别,就是在于制作石器的方法不同,旧石器时代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制作石器,而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制”技术,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以前者为主。
农大后山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
根据现有出土资料分析,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碰砧法、摔击法、锤击法、砸击法和间接打片法。方老师利用周围收集到的普通石头,为大家讲授各种石器制作方法的基本原理,只听到石头咣咣作响,老师头上大汗淋淋,就知道制作石器不是那么轻松的活!
其间有人问到:“如何分辨自然界的石头和石器呢?”老师从“形”“向”“位”三个方面进行回答:首先,形状要有石器的样子,比如体量轻便,刃部锋利等;其次,石器的断面是有一定方向的,不像自然界石头的随意断裂;最后,就是比较难把握的“位”了。石料上受击力最大的点叫“打击点”,石片破裂面上形成的半圆形小瘤,叫“半锥体”。半锥体上会有一个疤痕,以小瘤为圆心,会有一圈圈展开隐隐起伏的波状纹,并从打击点处放射出许多小裂痕。据此可以区别人工打制的石器和自然原因所形成的岩石碎块。
不过最后老师还是留了一句话:“如果在一处地点,只有一两件具有石器特征的石块,我们尚可怀疑它的真伪。但是在同一个地点,大量出土类似特征的石块,那么它不是石器的可能性就极小了!”
方启老师为大家讲授石器的制作过程
本人和方启老师的合影
虽然我也是考古专业的学生,但是由于自己的方向是商周考古,对旧石器时代的知识也知之甚少。所以这次听到方老师的讲解,我也有很大的收获,尤其被他那股热情打动,不愧是吉大考古的“明星”老师!
4、考察考古地点
本次活动的压轴大戏,就是带领大家参观考古发掘的现场,由于平时考古工地都不允许随意进入,所以总是让人感觉很神秘。这次面向公众的开放,让大家充满了期待,很多人都希望能见证震撼人心的发现,但是其实绝大多数的考古现场都是平平淡淡的。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一、二地点的发掘,两者虽然都位于农大后山上,但是之间还有不短的距离。第一地点位于一片开阔的平地上,长方形的发掘现场,被一座巨大的塑料棚覆盖。就算瓢泼大雨,也可以正常工作,可遇到像今天这样的“艳阳天”,棚子里就显得太闷热了!
第一发掘地点
第二地点就位于活动现场的一侧,登上新开辟出来的台阶,就可到达探方的顶部,与第一地点相比,这里面积就小多了。由于空间狭小,各级领导和志愿者分批上来观看,我们的同事在现场,为大家介绍发掘的进展情况。几位工人和实习生,依然一丝不苟地进行发掘,仿佛周围热烈的气氛,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似的。
第二发掘地点
在探方中间,耸立着高高的“土柱”,我过去也发掘过探方,从来没有留过类似的“土柱”。之后在和同事交谈时,才明白其中隐藏的道理:旧石器时代遗址与其他时期的不同,很少有大量的遗迹现象,因此一个探方挖下去,往往平平整整的,如同一座游泳池。为了让参观者能够直观感受到遗址的内涵,所以需要留一些石器的出土点,这样“观赏性”就好一些了!
同事正在为观众热情地讲解
赵晓刚所长带领志愿者参观
目前两处地点的发掘,都已经进入第四层,之后还会有第五层,直到看见基岩为止。如果上面还可以用铁铲,大手大脚地挖掘,那么接下来的土,都是工人用手铲一点点挑起,刷子慢慢清理出来的。
虽然今年上半年的考古发掘,已经开工两个多月,但是预计接下来还得发掘要进行一个多月。我们尽情期待吧,会不会带来新的惊喜呢?
最后,为筹备此次活动的同事和老师们鼓掌致敬!
2015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