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九州海上牧云记”,发现作者很注重”礼”的注入,兄弟结拜,将一个人的血涂抹在嘴唇和石头上,另一个人把石头从他额头划到后脑,再头碰头,给彼此拥抱,就算礼成。再凶残之人,可以屠戮全城,但低于马背的孩子和孤寡女人,要留其性命。这让我第一次对”礼”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一直号称,五千年文化历史,是礼仪之邦,那我们的”礼”表现在哪里?什么是”礼”?
查询有关”礼”的词汇,我一直在反思,我们对待陌生人,是否”彬彬有礼”?面对竞争,我们有没有”先礼后兵”?当你成为领导,能不能做到”礼贤下士”?当有人给你支持和馈赠,你是否带着感恩的心去”礼尚往来”?
“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它不仅指婚礼丧礼等仪式,作为伦理道德的“礼”,还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如果把现在的高考中,加入“礼”的分数,我们会打几分?
早些年做讲师,去过很多城市,而唯独北京,是最喜欢的,现在想来,应该是有”礼”的缘故,因为北京人,说话称”您”,电话前会说”打扰了,方便吗?”做地铁排队不拥挤,上电梯主动站右侧,把左侧留给急行的人,大街上很少看到吵骂的画面,哪怕人多如故宫,街道也干净无比。
然而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外国人眼里,或许并非如此,法国人优雅,日本人坚韧,美国人创新,韩国有情调,我们呢?我们的文化和礼仪,是否得到他人的认可?每每看到我族人在国外,不讲规矩乱丢垃圾强买强卖的新闻,我就在问,我们真是这样的吗?
“贞观之治”时,我们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描写时代胜景,而现在,每一个楼房栅栏上,都是用来防贼的刺。每个通讯软件,都有防骚扰的相关设置。我们防的,不是被众人定罪的”坏人”,而是那颗等待复苏的,无”礼”的”人心”。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代表着敬意和尊重。我们把星期天称为“礼拜天”,这是基督徒庆祝耶稣的复活进行崇拜的方式,这是对”上天”的尊重,我们停止对森林的过度砍伐,限制狩猎,让小树得以成长,让生态链下的动植物繁衍生息,这是对”大自然”的尊重。我们治理河岸,严控垃圾倾倒,设置禁渔期,放生小鱼苗,为其颂歌,这是对”大海”的尊重。我们将”国学”纳入教程,让新一代的孩子,明白”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这是对”人性”的尊重。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敬语”,不止在北京应用广泛,在中华大地上,我们随处都可以听到,请求帮助的”打扰,拜托”,物归原主的”奉还”,谈判讨论时,”言之有理”的同时更加”言之有礼”,对待长辈上级,我们不再”傲慢无礼”而是”谦逊有礼”。
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像牛”,那是祖先对我们的祝愿,希望我们拿到所有动物最厉害的武器,成为不一样的人。殊不知,没有”礼”,我们始终只是食物链顶端的高级动物而已。何为”人”?何为”礼”?这将是一条漫长的救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