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的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这个纪录片的片段。觉得主题很有意思,回去就看了全集。
二三十岁的时候去参加同学聚会,还能假装一下自己过得很好——临时去做个头发,好好化个妆,搭身好看的衣服也就行了。可是到了中年以至五六十岁,一切都掩饰不过去了。皱纹里是能沉淀下来东西的,愤懑、辛劳、失意、寡欢还是平和、舒适、满足、愉悦,别人一眼能知。
这是《56up》给我的最直观也是最无可辩驳的体会。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拍摄这些7岁孩子的时候,我只觉得每个孩子的眼睛都亮如星辰。他们对于未来和婚姻有着懵懂而可爱的想法。一个叫尼尔的男孩被问到以后想要几个小孩的时候说:
“如果我结婚了,我不想要小孩。”
“为什么?”
“因为他们很淘气,会把房子弄乱”
而另一个叫做保罗的男孩:
“你以后想结婚吗?”
“不”
“为什么不想结婚?”
“我不想有妻子,
她会让你吃她做的蔬菜。我不喜欢吃蔬菜。”
我想不到他们最后竟会如此千差万别。
婚姻
婚姻对于人生的影响程度出乎我的意料,它甚至超越了学历或是工作,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走向。纪录片里的14个人到了56岁,有的仍然朝气蓬勃或是从容优雅,一颦一笑中都流露出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幸福。而这些人几乎毫无例外的,多年来都有着稳定的伴侣。他们可能不一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或者生活富足,但他们对婚姻的满意度极高。家庭和睦,有两到三个小孩。
印像最深的,是那个因为害怕被逼迫吃蔬菜而不想结婚的男孩保罗。保罗曾经是一个对亲密关系有很强恐惧感的人。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离异,他在寄宿学校度过了他的童年。14岁的那次采访说,“我比较喜欢单身,真的”,21岁“不能说是不想结婚,其实我想结婚,但我要幸福的婚姻。”。28岁的时候已经结婚,但他的他的妻子苏菲曾抱怨道,“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吵架的时候,他总是说,就这样吧,你离开我吧。”包括有一次保罗要换工作,妻子苏菲提议到她工作的养老院一起工作。保罗犹豫了很久后才答应了,又再三说,“一旦一起工作出现问题,我马上离开”。
我们可以发现,童年时期父母的离异对于保罗的影响很大。对婚姻的不信任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每次情感遭遇危机,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而是逃避。他潜意识里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父母也好,妻子也好,最后都会离开自己。
但是,在56岁的那次采访中,可以看到中年以后的保罗逐渐摆脱了他对于亲密关系的不信任。他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好妻子。如果不是苏菲这么多年的陪伴与影响,保罗很可能走向一段消极的人生。而现在,56岁的保罗已经是一个大家庭的祖父,虽然事业上并不出彩,他却也过得有滋有味。56岁的他说,最重要的是好好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享受友谊。
性格/面容
有三个女孩子是同学,苏西、杰基、琳恩。14岁的她们坐在一起,直让人感觉青春无限。我忍不住想,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她们现在迥然不同的容貌与生活状态。
这个纪录片里,最让我震惊和不知所措的是琳恩。56岁的她衰老得惊人。皮肤暗沉无光,皱纹多而深,眼袋巨大,最重要的是,浑身散发着怨气。抱怨工作,抱怨社会,抱怨一切。她的面容,已经无言地控诉了这些年的操劳与生活的不易。她疲倦了。
而杰基和苏西,虽然她们的生活也屡遭变故,但她们的面容中却显出一种朝气蓬勃和从容平和来。
是性格在暗中操控着一切,而生活又在不断锻造性格。真的,倘若以七年为单位来看,你会发现性格的改变有多么轻易与平常。内向的人会变得不羁,狂傲的人会走向平和,不扎眼的小姑娘会果敢坚毅得耀眼,好脾性的人会开始埋怨一切。不同的境遇与经历无时不刻地改变着我们曾经熟知的人。而面貌也与此同时发生变转。尤其是进入中年后,精神气会代替五官,成为一个人外貌的评价标准。有的人会体型膨胀,秃顶或是头发毛糙不堪,皮肤暗沉松弛,眼神暗淡,怨气与疲倦气从毛孔里冒出,而有的人仍能很好得控制身材,打理好头发,眼睛有光,皮肤饱满,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善意与满足。这个时候,五官已经不再重要了。
教育/阶级
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有影响吗?有多大?
有。很大。
事业有成的几个人无不例外毕业于牛津或是剑桥,而那些中途退学的则大多从事一些高体力劳动工作。并且,高知家庭的小孩也的确更为优秀,如果光从事业这点来看。他们往往如他们的父辈一般,上好的大学,有体面且极有发展前景的工作 。而那些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后代更多地进入早结婚,生很多小孩的循环中。
如果说导演当初拍这个纪录片是想验证阶级的稳定性,那么他赢了。至少对于50年代生的英国人来说是这样的。龙生龙,凤生凤,除非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才可以借着这股风上升阶级。
尼克最后在纪录片中说:“想要长时间地观察一群人,看他们如何演变,是一个非常棒的想法。重要的不是尼克或是苏西的生活,而是每个人,这是一个人,任何一个人变化的过程。比如看到我这个年龄的样子,看到我变得更老更多皱纹的样子,描述出来的并不是我的准确形象,而是刻画出每一个人共同的可能性,这是这部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我很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