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周围有人要临产,所以经常会问这样一句话,今天,你喝鸡汤了吗?
也许在这里阅读文字的人,都可能清楚,我们平常所说的“鸡汤”,指的是文章,给予我们某种启发或共鸣的文字,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脑洞大开。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偶尔也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
无非就是解释用词不同,大意基本相当,然而百度百科问下还有一句话:2014年4月网络刮起一阵“反心灵鸡汤”旋风。用来反讽内容陈词滥调,过于功利或空乏,令人麻木的文章。
不知道我写下的这些文字,是不是正好符合“反心灵鸡汤”呢?可是我是一个依靠每日“喝鸡汤”才能觉得生活有意义的人啊。
这个问题,看起来都不怎么喜欢,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们是谁?我们都是普通人,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挫折、不愉快等等负面的情绪,普通人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时往往不能很好的处理,希望得到某些行为或心理上的帮助,行为上能帮助的微乎其微,所以都会寄托于一个自己掌握主动权的空间里,这个空间刚刚好可以给自己在行为或心理上给予行动的动力或支持,而拥有“鸡汤”的地方正好成为了他们的不二选择,因此,鸡汤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也许不仅仅是普通人需要,就连我们所崇拜的偶像都会需要,孔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阿里掌门人马云之前也会随身携带《圣经》,更何况我们呢?(学习好的同学可能会说孔子的话指的是学习,学习的结果是为了什么呢?应该不难懂吧)
其次,我们为什么乐意接受?“鸡汤文”里很多的主人公或者是事件主角不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伟人、高人,而是身边的一些能够遇到或听到的,真真切切的情况,有时因为剧情需要可能作者做了一些润滑和修饰,但并不影响整体的故事情节与真实性,所以我们就会从心底唤醒自己的潜在欲望,这时,我们的奋斗力或者战斗值飙升,“鸡汤”自然就成为某个低潮时间内的首选。
最后,“喝汤”以后的人,做了什么?第一,分享自己看到的文章或词句,第二采取了几积极的行动,并且一些成功实现自己目标的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做一次陈述,或者将那些激励自己的“鸡汤”说出来,就会激励又一大批的人。每一次激励都可能有百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成功者,再次传递这样的信息,也就成了成功就应该像这样一样,因此,“鸡汤”便会不断的被分享,也就有人不断的喝下。
再次重申一下,我是依靠“鸡汤”才能觉得自己的生活那么美丽与有意义。
结束语:愿你我都将成为更(一声)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