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上瘾”的神经递质理论

就是从神经递质的角度,来解释行为上瘾的生理学机制。

从这个角度,“行为上瘾”和三种神经递质有关,即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这三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在关键行为过程中的相互联结,与成瘾行为的发病机制相关。

5-羟色胺(5-HT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名血清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高,是调节神经活动的一种重要物质。5-HT与行为触发、行为去抑制有关。5-羟色胺水平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抑郁、冲动行为、酗酒、自杀、攻击及暴力行为。科学家们甚至通过改变实验动物脑内5-羟色胺的水平使他们更具有攻击性。

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属于儿茶酚胺,可以调节机体的觉醒性,并识别出新的刺激。

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基于三种神经递质的功效,降低的5-HT浓度、增加的NE和DA的功能,能够易化成瘾行为。其中,作为最关键的神经递质DA,在一般成瘾与物质成瘾的过程中负责生物传导的强化加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