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么优美的远古自然美景,印进了千古绝唱的诗行,白鹭让诗句变得更美,诗行也让白鹭飞跃千年,飞进了人们的梦里!
白鹭,未曾谋面,却很向往,已似曾相识!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们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带领着孩子们读着优美的句子,品味郭沫若巧妙的语言描摹,欣赏白鹭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我和孩子们都被郭老笔下的白鹭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篇优美的散文诗原本被安排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经过重编,部教版五年级语文收录了进来。起先,我还怕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其实,与我的固定性思维恰恰相反,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力是极强的,只要课堂引导得法,即使小学生,也能完成有难度的学习任务。
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拿起成长性思维的神器,确定学习内容,引发学生思考点,让每个学生参与进问题讨论,充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等到引导学生欣赏三幅优美的白鹭图画,并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时,他们显得更加兴奋和积极了。欣赏“白鹭觅食”图中的修辞手法时,我提出了比喻句子的三要素,他们对本体、喻体、比喻词识别得很迅速;我又顺便提出比喻句的三种类型,欲深入探究,又限于课堂时间,将比喻句的三种类型放进了“停车场”,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索的兴趣。
课堂教学前要通过备课,对课堂进行精彩的预设,然而即使再精彩的课堂预设,也会有出人意料的“偶然”。“白鹭休憩”图中有一句,“这是别的乌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我问学生,白鹭有一种什么嗜好?还沉浸在“白鹭觅食”图中的一个男生随口而答:“白鹭站着钓鱼!”“不,白鹭很悠闲地站在树顶!”“哈哈哈……难道白鹭会站在树上钓鱼?”我和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发问,白鹭真厉害,同学们都笑了。
“白鹭的嗜好是”一一“孤独而悠然地站在小树顶上。”
“那爬上树去钓鱼叫”——“缘木求鱼。”一个成语大王应声回答,他解释了“缘木求鱼”的含义,许多同学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课堂上“偶然”事件需要用教学机智去化解,需要用成长思维去解围,从而生成一片新的教学境界。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同学们被白鹭的自然之美完全折服了,同学们拥有了爱美、惜美、创美的思想,也希望成长性思维自然而然地韵进我们新的课堂教学里。
相关链接:
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我国拥有鹭科鸟禽20种,其中以白鹭属的最为珍贵在,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三多桥村,有全国第一个白鹭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各种鹭类2万多只。厦门有10类鹭类,占中国鹭科鸟类总种数的50%。在江苏仪征市枣林湾也分布有白鹭,三峡大坝蓄水后成为水鸟白鹭的重要栖息地,这使白鹭在中国的分布发生重大变化,使这里成为观鸟胜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