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高中同桌F聊天,得知他年薪已过40万。我的另一个同桌C,前几年年薪也已过30万。为他们开心的同时,不免有些失落——大学毕业8年,我的月薪还不到4000。
从高考至今,短短10余年,差别已经如此明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01
我们是在高三成为同桌的。一次考试后,班主任突发奇想,让大家按照成绩选座位。我们3个都在前15名,不约而同选了中间靠前排的位置。大家相处不错,毕业时还去照相馆拍合影留念。
我的高考路相对顺利。2006年,我们那个县中只有4个应届生考上一本,我是其中一个。而当年,我们省的文科一本过线率,不到0.7%。
12年后的现在,我们的人生路却有了很大的差别。
我,2006年考入本省一所“双非”一本高校,学了新闻。在那个闭塞的国家级贫困县,我对新闻的全部理解来自经常阅读的《中国青年报》《青年文摘》。当时很多亲戚劝我学师范,毕业后回来当老师,但我因为一份懵懂的喜欢,在所有的志愿中都填了新闻。
[if !supportLists]C,[endif]复读一年后,2007年考到外省省会一所“双非”一本高校,学了英语。2011年毕业,现年薪早已过30万。
F,复读了两年,2008年考到本省一所“双非”二本高校,也学了英语。2012年毕业,F跨专业考到北京某985高校读研。2015年毕业留在北京,现在年薪40万+。
02
每一个结果,都是之前的选择导致的。我们三人如今的不同境遇,从高考时已经埋下伏笔。
读书、工作的城市重要吗?我觉得很重要。我读书的小城,GDP常年在本省倒数,破败的城市景观,让很多刚来的外地同学,一下火车就惊呆了。这倒罢了,对于学新闻的我来说,实习机会的缺乏很致命。能去实习的地方,只有本城的日报、晚报。彼时是都市报的黄金时代,但我至今记得,编辑老师每天九点多上班,在网上搜一些旧闻,改改就上版了。如果是在省城,我们至少可以到全国百强报刊实习。更让我惊呆的是,毕业招聘会上,竟然还有多家小饭馆在招服务员!后来我才知道,很多大企业招聘,根本不去“双非”高校。
C读书的城市,有七八所985大学。毕业时,她去了多所学校参加招聘会,最终进入一家世界500强做软件方面工作。F到了北京后,更是更上层楼。名校硕士+英语北京,让他没毕业就进了某知名教育机构。
从工作来说,C和F如今的高工资,都与跳槽有关。我兜兜转转,一直在省内四五线小城市,同行业跳槽机会少得可怜。
第一份工作重要,对职业的规划更重要。我认同一种说法,第一份工作尽可能去大企业,因为大的平台会给你更多的机会,帮你建立起职业感。我们3个都去了大企业,但我算是反面例子。
C去了世界500强不用说,F去了教育行业龙头,我当时在的公司是世界500强央企。问题出在后续选择上。我在500强央企做的是行政工作,但其实我一直想进媒体。工作两年后,我辞职进了媒体,此前两年的积累清零。C和F跳槽后又找的工作,都和第一份工作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C还在教育行业,只不过改做在线教育。F从500强辞职后,去了一家小点的IT公司,职务升了一级,薪水自然看涨。
并非我的第一份工作平台不好,而是我的职场规划太随意。我的前同事,和我一样做行政,我们差不多同时辞职,我去了媒体,她跳了几次槽,一直在做行政,现在月薪也快过万了。而我兜兜转转,从行政,到媒体边缘部门,浪费了5年时间,才转到想要的岗位。
另外,行业也很重要。无论IT还是教育,都属于蓬勃发展的行业。而传统媒体,你懂的,黄金时代早已结束。
当然啦,这种归纳并不全面,个体的因素永远不可忽视。如果读大学时,我潜心读书、勤练写作;如果毕业时,我像很多大学同学那样,去了大城市,也许现在会有更多机会。
03
焦虑是我们的时代病。写这么多,无非是因为我内心焦虑。
但是,我焦虑的根源,并不是和同龄人收入的差距。因为人生的价值,不是只有金钱这一个衡量因素。在小城市生活的我,有一个相爱的人,有一个温暖的家,还有一份喜欢的工作,这也是一种收获。
我的焦虑,根源是对自己竞争力下降的恐惧。收入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竞争力。时间流逝,自己却没有获得与年龄相匹配的能力,在急速变化的时代列车上,很容易变成被抛下车厢的那一个。
我想,这种焦虑,无论是身处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能体会到。在传统媒体的寒冬里,我噤若寒蝉;而在大城市的C和F,也时常被中兴裁员等新闻刺激着神经。只有积累在自己身上的才是能力,当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学习吧。所以,我和C先后报考了在职研究生。
正如宫崎骏在电影《起风了》里说的: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