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回顾《社交天性》拆页二课程内容,根据上课内容,完成I、A2便签,分享到班级微信群。
a.便签[I],用你的话重述拆页二的知识点
b.便签[A2]:绘制个人的人脉圈地图,(格式不限),排序对自己最重要的12位社交对象(含亲戚朋友,其中家人集合作为一个对象。)
R:
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er)提出了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假说,他断言灵长类动物的新大脑皮层变得更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灵长类动物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在规模更大的群体中,并进行更加活跃的社会交往。邓巴认为,关键指标是新大脑皮层比(neocortex ratio),它指的是新大脑皮层的大小与大脑的其他部分的大小的比值。邓巴和其它他一些人给出的证据很有说服力,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毫无疑问,大脑新皮层的相对大小与影响大脑大小的三大潜在驱动因素——个体的创新能力、社会学习能力以及个体所生活的群体的规模都有一定的关系。
邓巴告诉我们,个体所生活的群体规模的大小是预测大脑新皮层大小的“最佳预测器”。在他的第一个研究中,邓巴对群体规模与各种非社会智能指标的预测能力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虽然两者都与新大脑皮层比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群体规模显然更能说明问题。后续的进一步研究还证明,前额叶皮层的大小受到的影响最大。
利用在这一研究领域总结出来的规律,邓巴能够根据某个灵长类物种的新大脑皮层比指标估算出该物种的最佳群体规模——在该物种内,一个高效、紧密的社会群体由多少个个体组成。邓巴的分析表明,对人类而言,最佳群体规模大概为150,这个数字也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最大的。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Dunbar'S number)。事实证明,“邓巴数”确实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人类社会各种“原始”组成的规模一般都在这个数字上下。以村庄的规模为例,不管是早在公元前6000年的村庄,还是近代18世纪的村庄,其人数最多都在150人左右。又如,军队的编制,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的军队编制,一般都是以150人作为一个作战单元。
因此,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为了制造出更多的“马盖先”而变得更大的。相反,更大的大脑使得我们在看了一集“马盖先的故事”之后,会想要和他人聚一聚,一起讨论一番。我们的社交天性并不是拥有了一个更大的大脑的意外产物,相反,不断强化的社交天性的巨大价值,才是我们之所以会进化出一个更大的大脑的主要原因。
I:
进化人类学家邓巴提出了“邓巴数”这一假说,也被称为“150定律”,其关键在于,我们大脑的皮层比会受到个体的创新能力,社会学系能力和所处的群体规模的潜在影响。
“邓巴数”是对我们人际网络的一个评估。他提出,人类最佳的群体规模为150人左右,超过这个数字,我们的大脑认知会无法处理多余的信息,从而限制了我们的社交规模。
在社交时,我们需要通过强联系和弱联系来区分交往圈子。不能只追求数量,高质量的社交网络才能带给我们幸福感。
A2:
家人→辰辰(闺蜜)→熊妈(精深营,赋能班小伙伴,我的“大腿”)→Peggy(我的life coach)→Cherry(赋能班小伙伴,好朋友)→其他赋能班小伙伴们→咸老师(同事)→马老师同事→元元妈妈(学生家长)→陈胖丫(发小)
三、请回顾《情商3》拆页一课程内容,根据上课内容,完成I、A2便签。
a)便签[I],用你的话重述拆页一的知识点。
b)便签[A2],连续五天觉察自己的情绪,意识到自己某个情绪后,记录这个情绪,分析情绪来源及背后的价值观(成长经历)在群里打卡:
具体格式如下
日期:
姓名
自己的情绪(用词语来形容):
情绪的来源:
价值观(成长经历):
R:
我们出身和成长背景的感觉之流与我们的思想之水平行流淌。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有时我们并不擅长调解微妙的情绪,这些微妙的情绪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时起时落。比如,一觉醒来,对工作的莫名的挫折感可能油然而生,千变万化的情绪来了又去,在一天中潮起潮落。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工作忙碌且充满压力,我们的头脑已被思想的溪流占满:计划下一步要做什么,专心做手头的工作,专注于未完成的工作。要感觉这些情绪的暗流就需要暂时放松头脑——这是我们很少做的事。我们的感觉与我们如影随形,但是我们很少重视它。相反,当我们特别留意这些情感时,正是我们情绪积累得十分强烈甚至要崩溃时。但是如果我们平时留意的话,我们可以在情绪出现微妙变化时捕捉到它,就不必等一发不可收拾时才留意。
现代生活的忙碌与步伐让我们几乎没有时间消化、反省和做出反应。我们的身体需要较慢的节奏去适应,我们需要时间内省,但是我们却没有或根本没想去做。情感有其自身的日程与时间表,但是我们忙碌的生活让情感无处放置,也没有喘息的时间所以情感就隐藏起来。心理的压力淹没了内心发出的微弱的声音,而这个声音正好是指引我们人生的内在方向舵。
有些人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极大的缺陷。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情感上的文盲,没有注意到现实的领域,而这个现实对于一生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更别提工作了。
对有些人来说,他们患上了情感的“聋哑症”,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信息(比如,慢性头痛、下肢酸痛、焦虑不安)置若罔闻,实际上这表明我们身体的某部分出现问题了。另一个极端就是“述情障碍”,这是精神科术语,形容有些人对他们自己的感觉十分困惑。这样的人外部世界更加清晰其体,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却不是这样。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浑然不知,无法分辨出各种情感的差别,无论是合心意还是不悦,他们的情绪差别十分微小,尤其缺乏敏感的情绪,诸如快乐。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情感上的细微差真的难以捉摸,所以他们不能用内心感觉引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但是,自我意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爱德华.麦克拉肯(Edward McCracken)是西里肯制图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说:“在我们这个行业,通常没有时间思考。你必须做你的家庭作业,但是之后你也要用直觉感受一下,不要让你的头脑参与。”麦克拉肯这种专为感受直觉而抽出时间的方法行得通吗?他每天都沉思,已经坚持了10年。
他的方法就是给自己充分的时间触发内心深处的感觉和安静的氛围:拿出一些时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最有效的方法不仅是放下工作,还要杜绝一些无聊的事浪费时间,比如看电视,或者更糟的是在看电视时还要做别的事。相反,这意味着将有明确的目的活动搁置一旁,让自己的头脑打开一扇门,通往深处,安静的感受。
I:
受到自身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影响,我们自身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好的坏的,开心的不开心的等等。
一些很微妙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出现。但是由于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大,很多时候都要累积到一定程度,我们才会注意到这些情绪。
很多人对自己的情绪觉察很不敏感,像“聋哑症”一般,完全注意不到自己本身发出的身体不适或者情绪焦虑的信号。
另一些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分辨自己的各种情感,缺乏对自身的感性引导,这就是“述情障碍”。
其实我们可以后天培养自我意识。适当的拿出一些时间,跳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回归自身,感受自己。冥想就是一种好的方式。
A2:
姓名:奕潼
日期:3月13日
自己的情绪(用词语来形容):烦躁,生气,想爆发。
情绪的来源:学生第N次把乐理题发给我看。每次都不管你忙不忙,有没有在上课,一堆微信发过来问在不在,帮忙看看题做的对不对。
价值观(成长经历):
1.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独立思考完成,不要总想着依赖别人。
2. 需要别人帮忙时,要提前考虑别人的时间安排等因素,不能只考虑自己方便。
日期:3月14日
自己的情绪(用词语来形容):不可理喻,无奈,郁闷
情绪的来源:一个学生通过了钢琴比赛的初赛,昨天家长发微信说让我抓紧盯着她,最好能通过复赛,碾压一众小升初的竞争者。让我郁闷的是这个学生一周只弹两三天琴,经常偷懒,光靠我盯着有用吗?自己要多练习啊!当评委傻的吗?
价值观(成长经历):有舍才有得。自己想取得成果又不想努力是不会成功的。
日期:3月15日
自己的情绪(用词语来形容):不开心,不被重视
情绪的来源:昨天老公回老家接婆婆过来。回去一整天也没有消息,发微信给他等好久也没有回应。一直到刚刚给他打电话才说上话。问他怎么不回消息就说太忙了,事情很多,没顾上告诉我。不开心,等着回来跪方便面吧你!
价值观(成长经历):家人要相互关心,爱护。出门在外要记得报平安,让家里人安心。
日期:3月16日
自己的情绪(用词语来形容):开心,窃喜
情绪的来源:昨天把四期赋能班的总结稿交了上去,我不擅长写文章,交上去的时候还是蛮忐忑的。没想到今天大家看过之后反响还不错,都觉得蛮有意思,让我觉得蛮开心的~
价值观(成长经历):从小我就是家里人公认的笨反应慢,脑子不好使…所以如果遇到别人表扬或者夸奖我的时候,就会特别特别开心~
日期:3月17日
自己的情绪(用词语来形容):莫名的高兴,很幸福
情绪的来源:和Peggy网上聊天,她说到我们共同认识的一个朋友,和她说我逢人就夸奖她,她很开心的说,咱们两个这么有默契啊,总是在各自的圈子里夸奖彼此~和朋友在不通的圈子里做同样的事,感觉到一种别样的默契,很高兴~
价值观(成长经历):我朋友不多,甚至可以说非常少。能被关心的朋友时刻惦记着是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