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八届创新教育年会上,我听了何捷老师讲授的《精卫填海》。何捷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老师,他的语言幽默,课堂生动有趣,我在观看他的这节课时非常专注,几乎一字不落地把他的课堂记录了下来。
何捷老师教的《精卫填海》分三步实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1、亮出目标。2、共享目标。3、营造学习安全感。让学生在目标明确清晰的前提下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课前互动交流。
师:上课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保持微笑,不要坐得太好,不利于思考。
生:读课题。
师:读书不拖拉。
二、揭示课题,目标引入
1、师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神话中的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2、朗读课文,注释理解。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任务1,请同学们结合注音,读通故事。
学生派代表竞赛读。
师:鼓励评价,思考:溺而不返,还是溺/而不返?
生思考交流,师指正。
3、生字指导。
师:你认为简单又容易写错的字是哪个?
生:曰
师指小组代表黑板书写:哪个写得好,写得对?你再写一个。
师出示:衔,这个字在古代指:横在马嘴里的金属小棒,引申:含在口中,你认为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生交流衔字含义。
三、结合注释,讲讲故事。
1.梳理脉络,对照插图讲故事。
师:照注释,练习把文言文说成自己的语言。
两名代表比赛讲故事。
师评,鼓励。
师:故为精卫,故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
师:为什么她变成了精卫鸟?(出示精卫鸟资料)读
生读:女娃化为的鸟身子黑,嘴巴尖,爪子红,声音凄厉,所以叫它精卫鸟。(生再讲故事)
2、练习讲故事。
师:不看图片,你还会讲这个故事吗?
生自由练说,推荐展示,口耳相传。
3、思考延伸,表演展示
师:那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我们都知道了,结果是什么?有结局吗?
生1、有结局,神仙帮她填平了东海。
生2、有结局,她最后没有填平东海。
生3、没有结局。
生4、有结局,因为:路再长,只要走,就有终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自己的依据,但是同学们,上古时期的东海在哪里,没有人知道,所以我们来个结果大预测,请一些同学扮演角色。
舞台展示:海神,天神,其他神
东海之神
精卫鸟
父亲炎帝
4、感受神话的神奇。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任务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可思议。
生分享。
师:所有的不可思议也许能在《山海经》中找到答案。《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天大的事神仙都能解决,你觉得女娃游海溺亡委屈吗?
生各抒己见。
师:精卫填海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
四、资料延伸,链接资料
1.链接神话。
师展示炎帝资料:炎帝,号神农氏,是农工之神,请同学们思考:炎帝和他部落的人民以农工为生,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土地。
师:那你认为女娃去东海干什么去了?游字有三种解释1、在水里行走;2、各处行走、闲逛;3、考察、巡行。
生:我猜可能是帮父亲考察巡行。
师:精卫鸟填海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把海变成可以耕种的土地。
2、链接生活。
师:老师的家乡在沿海,古往今来我们填海造田的创举一直都有,像:香港。能够不忘初心,我们都是当代“精卫”。请思考:读到此时,你对精卫这只神鸟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生:英勇顽强、不畏艰难......
五:小结升华。
师小结:我们读过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夸父逐日 女娲补天 嫦娥奔月 .....
今天的人,上古的神,我们都是一脉相承。今天的我们一直按照祖先的样子生活。
听后感
何捷老师思维敏捷、语言幽默、课堂扎实高效。把课教得明明白白,不含糊。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文本解读、关注学生学情、了解编者意图。
课标关于中年段阅读要求的第1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向本课课后习题第1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5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指向单元目标“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把握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精卫填海》的文本有什么特点?它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的“神”是神奇、是竭尽所能的夸张与想象,是永恒的魅力,是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这点指向单元目标: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神话的“话”表明它原是口口相传的口头文化,讲述应该是教学的重点。这点指向: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因为其文言文的形式,所以要结合注释和资料进行故事复述。
制定教学目标,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对学情的把握。我们要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公开课一般都是借班上课,何捷老师基于学生已经学过本节课设计考核过关的形式进行教学。
再者,制订教学目标也要努力研究编者的逻辑起点几编者意图。一篇文章,选入教材,它便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整个教材文本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四上神话单元的四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神的形式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精卫填海》与其他三者不同的地方在于,故事的主角只是一只小鸟而非威力巨大的神。
所以何老师的本节课有两个显性目标:1.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何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隐性目标:体会《精卫填海》背后的农耕文化,探索神话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明晰的教学过程
课堂伊始,何老师就出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在解读目标1时,师问:“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解读目标2时,师问:“考眼力了,这条目标中有两个关键词要我们感受的,是什么?”学生也很容易回答。解读目标的策略很明晰:分点转化语言。这种策略降低了解读难度,帮助初次见面的学生建立学习安全感。
走进文本后,1.结合注释,读通故事;2.结合注释,读懂故事;3;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4.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借助前3步完成课后3道习题的前两题,借助这两道课后习题完成本课第一个教学目标。抓住本课只有起因、经过没有结果的特征,设计结果大预测环节,让学生分角色展开想象创编故事:海神会这样说......;精卫会这么说......;诸神会这么说......;“我”会这么说......为本单元的习作做铺垫。
在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时讨论完故事的神奇想象转向精卫与炎帝的形象分析,通过农工之神炎帝的形象有引出农耕文化,减弱“神”的力量,增强“人”的力量,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环环相扣的策略,明晰可见的过程,照亮了课堂。
三、明显的差别关注
何老师的在本节课中善于关注不同的学生。
在朗读环节,先找出班级里平日读书时只张嘴不出声的学生来读,再请班上的朗读高手来读;生字教学中请“错别字大王”进行黑板板书;在释意环节,“衔”有三个意思:本义为含在马嘴里的金属小棒,控制马匹,引申1:含在口中,引申2:藏在心里,比如衔恨,衔冤。学生对本课中的“衔”进行选择,引申1和引申2都有人选。何老师这样评价:选1的很会考试,选2的很会思考,有文学修养。
听到课堂拔节生长的声音。
四、其他的思考
何老师在“曰”的生字教学时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黑板板书,写完学生点评,评完学生再写,花了7分钟,导致学生没有时间细细地揣摩体会农耕文化里填海造地等资料。
不过这也许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何捷老师以一颗好奇探索的心态在上这节在他职业生涯中已经上过无数遍的课,而不是“走”教案。不然在这样的大型公开课上,一个学生咬笔本不会被大家发现,他又怎会当即制止:“请把笔从你嘴里拿出来。”?
都说“所有的解读都是误读”,其实对他人执教课程的解读也是误读。但我想,若这误读能对自己有一分的提升,它便有十二分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