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从读书到抚琴

[随笔]由读书到抚琴——对学习之敬畏/

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无知。

近日在读《傅雷家书》,书并不厚,除去工作、习琴,只睡前的一小段时光用来读书。读到不想放手,但又不能勉强。睡眠之于我如此重要,因并不具备可以熬夜的体质。时间就越发珍贵了。

积少成多吧。时间有限,但总归读书的那种沉静,是可以把文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到心里去的。家书写得情真意切,读来有时会想要流泪。父母对孩子的爱,自我做了母亲后,就愈能感受深刻。家书是父母的多,而孩子回得少。这也是常态。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是比孩子多得多。不敢说所有父母如此,但至少我是这样。这种爱之深,期望之深,只有成为父母,才能够理解。

我想起读大学时,第一次远离故乡,远离了母亲。那时的我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并不亲密,倔强的我遗传了父亲的个性,和父亲之间总象是隔着山隔着水。有很多事情,我喜欢埋在心里不诉说。而和母亲之间,就相互理解的多。母亲习惯于照顾我们的生活,对我的远离极有些不适应。而我带着新鲜和有趣,一头扎进那广阔的天地。

这种意识,恐怕是和聪刚留学时的心情多少有些相似吧。可以理解,总是父母要求聪多写些家信寄回。这种期待收到孩子家信的心情,真真是让人心酸。

我入学后,也是偶尔给母亲写写信,那时还没有手机,打电话也是到校外用公用电话打,所以写信还是常态。母亲的信比我写得多,常常,母亲会在信的最后一行,带着乞求的口吻说,给父亲也写写信吧,哪怕是几行字也是好的。我回想起来,再想到早逝的父亲,就不能自已。那时我年少不更事,总是为了一些小事和父亲闹矛盾,一生气就不愿意理他,甚至能持续很久。父亲要面子,冷着不说话,却总会坚持不到最后,只好借些机会跟我先讲话。我内心里颇有些得意。离家后不写信给他,也是觉得没什么话跟他讲。母亲如果这样写得多了,我就象征性的回信写给父亲说,要注意身体、少喝酒,多帮助母亲做做事......我在外无需操心...类似这样的,很客气的话。母亲回信来就会讲,父亲收到信太高兴了,把信带在身上,外出散步遇到邻居朋友就要拿出来跟人家讲,看看我女儿给我写的信,让我保重身体呢!    我当时没有在意过,现在想来,却似要哭出来。时光永远不会倒流,我其实有很多话,想和父亲聊一聊,却是永远的没有机会了。大学毕业不久,父亲就因为一场突然的恶疾永远的离开了我。

看到傅雷每每在信的最后,“要多写些信寄回啊”,带着乞求一般的口吻,向自己的孩子索信,我打心眼儿里理解着他,感受着他字里行间密密流露出的对孩子无比的爱,那种低到尘埃里的爱。

对于聪的学琴之路,他的教导具体而细微,恰好让我这个正在学琴的人也得到如明灯一般的指引。技艺,是聪坚持追求的第一重要的事情,而傅雷却说,情感,是最重要的,当带着这种深厚的情感去弹奏时,技艺自然就出来了。我能感觉到,技艺有时候并不是刻意追求到的东西。在习琴的过程中,去思考进步的途径时,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民间流派和学院派有诸多差异的原因。在专业院校中,开设古琴专业的并不多,但教授都卓有成绩。教授的学生,从各类演出视频上看,都非常专业,技艺高超娴熟,可以称之完美。而从民间琴人流传的视频来看,或者单从听老八张来说,其实,老琴家并非是十全十美,甚至带有很多的瑕疵,技巧上和学院派的相比,应该说不如学院派的。但是越听越有味道。我感觉到,真正的音乐,应是把情感放在第一位的,是由情感来操纵技艺的。这倒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把技艺抛在一边不管不顾,而正是在坚持练习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去理解琴曲的意义。

近日刚刚跟从刘甦老师习完一曲《秋江夜泊》,带着这种思考,也一直在想如何去更好的演绎这首曲目。首先是熟练的过程,其实是融入情感的过程,最后是人琴合一的效果。而这并非是朝夕可得。曲子不长,但这是我太老师——刘正春先生(金陵琴派国家级代表传承人)颇为喜爱并称为经典的一首曲目。我在网上找到他在世时的抚琴视频,这首曲子是4分6秒。我学此曲用时两个月,学得并不快,因为不想贪多,一是怕自己练不过来,二是时间上的自由度并不高。这样,反倒使我每学一个小段落,都可以有相对较长的时间去练习,整个曲目结束时,基本上全曲就可以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在熟练掌握的同时,我感觉到,有很多内容性的东西没有进到弹奏里。就是情感这个东西。

翻阅资料可得:《秋江夜泊》,最早见于明代的《松弦馆琴谱》(1614),是根据唐代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作之曲。

刘老师上课时也告诉我,曲中"打圆"的指法是钟声的一种表达。我在弹奏开头部分的打圆时,的确能够感受到类似钟声的庄严沉静。《枫桥夜泊》一诗意境深远,文笔拙朴;而曲意写深秋静夜停舟泊岸,初始韵律平均,钟声沉静,后段摇曳不定,以回荡的变化终曲;诗中一个"愁"字是写人的情绪,钟声通达三界,令众生的烦恼暂得安宁;但真正的安宁在于自心的清净。我的理解,这首曲子反映的是个体内心的观照,并非真正的愁绪,诗人在寂静的秋夜,面对浩荡的江天景致,个人的忧愁已然不现,内心其实是通达开阔。而抚曲时,内心的表达也应是如此。

我观察太老师的抚琴视频,也发现,我老师虽然与太老师是父子,但技艺、情感表现在同一首曲子上并非完全一致。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个人情感。不能单纯评价哪一个人弹得更好,而是应当从自己的角度来想,当你在听曲时,是否能打动你的内心。那就是好了。好的曲子一定是能够直达人心的。我的老师和太老师,都是具备这样的水平的。

刘老师教琴时常对我说,在学琴的最初,先要认真学习一个老师的方法,完全的掌握,要学得象,这是基本。如果不做到这样,急于求成的参考其他老师的方法,那最后就会乱了章法,成了“四不象”。每个琴的流派有其特殊的表现方法,金陵派有抑扬有纪、参序有节的技法优势,具端庄肃穆,儒雅超然之风又不失严谨规范,因此在抚琴时肢体动作非常微小,没有夸张的表现。我想,在《秋江夜泊》这首曲子中,特别要表现出超然、寂静、缓慢的感觉。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边读边想,边练边思,慢慢把思考出来的东西融入到我的琴中,总会有一天能抚出动人的曲子。

读书时海阔天空的想,随笔也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便到这里罢。

                          2016年11月3日午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22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9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5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8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0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2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5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