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们要写的书评轮到了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啊呀,这本书看得着实有点费劲,虽说是它是白话小说,但是这个白话它有点古文,不仔细看根本看不懂(所以我越到后面越看不懂,只聚焦了前面的)。好了,废话不多说,开始写正经的书评吧。
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那旮旯的,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名门望族,博览群书,但是他二十三岁时,家族开始衰落,近亲就开始抢财产了,吴敬梓他看到了人心险恶世态炎凉,便开始了自暴自弃,挥金如土,最终这个败家子儿败光了家,只有三十三岁的他家境贫寒,却乐于交才学之士,并且看不起热衷功名之人,三十五岁放弃科考,(我很好奇他为什么有两年的过度,是因为生存问题?还是和科举的年份有关?)开始写《儒林外史》,顾名思义就是编的或是民间流传的一些儒生的故事。最后修改到了自己病终。
儒林外史通过自己所刻画人物一生的一个横截面,讲述一个个反应人性肮脏的故事,刻画了深受八股毒害的儒生的种种荒诞虚伪的行为,批判了当时败坏的世俗风气,这谁都看得出来,而吴敬梓写这些故事,是因为他的亲身经历,他家族衰败时近亲对他的伤害,于是等他长大了,就开始了漫漫的讽刺之路。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范进中举的那一章,当然,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上学期讲过。吴敬梓把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非常的丰富细腻,比如范进为了考试,把家里人都饿了三天;比如家里掀不开锅的时候,范进去卖鸡,却不知道在哪卖最好;比如范进知道自己中举了之后便疯掉了;比如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加试时兴奋过度而死。这些情节真是:荒唐!就像有的野史(当然是那些比较极端的),没有依据,乱写一气。明明一个个都是读书人,却没有一点读书人应该有的优雅,气度,品德,那四书五经真的是白读了!一个个的趋炎附势自私自利倒是好手,而那些清廉正直的人却活不长久。荒唐,但这就是事实。那些自私自利,没骨气,没品德,只有动物的兽性与野性,的人却一般都过得很好;而那些铮铮铁骨,品学兼优的人,却一般过的不怎么样。咱们分析一下,第1种人很讨厌,是吧?第2种人是不是都特别的喜欢,特别的尊敬他们,恨不得早认识他们几年?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咱们可以选是做第1种人还是做第2种人的时候,会怎么选?似乎很难抉择。大部分都选了第一种,只有个别的不被世俗所污染的清流能坚持自己。
在吴敬梓的笔下,那些人物都已经组成了一个动物世界,科考只是追求名利,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底的,贪嗔痴慢疑,把动物的兽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活生生一个狂野的动物世界,优胜劣汰,自舔伤疤。在家徒四壁的外面建起华丽高大的围墙,为了考试都能把家人饿三天的,死前还操心灯里有两盏灯草恐废了油的,荒唐!不可理喻!可是……他们真的不可理喻吗?说不定他们小时候有什么悲惨凄苦的遭遇呢?野性的背后有什么?比如说严监生,他很吝啬对吧?那说不定他小时候就是那种贫穷到差点饿死的情况,然后好不容易有钱了,你觉得他有可能不抠门吗?还有范进,家徒四壁,被老丈人瞧不起,邻居也是不是开他玩笑,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一旦中了举人,豪华房子,各种珠宝,甚至奴仆都有了,能不兴奋过度吗?真奇怪,他们这些坏人竟然还可以被理解。反而现在我有点不太理解那些高尚人士了,真的很厉害,不被俗尘蒙蔽了双眼,咋做到的?这个问题好难啊啊啊啊啊啊啊!!!
不行,太荒唐了,这个野史有点野,还且有点懵。如果说动物本性是“野”的话,那超脱了这个本性,不就是神了?由于本书大部分都在讲一些兽性的故事,所以我就顺这这个清奇的思路,把《儒林外史》理解为“儒林野史”。明明是儒生,做的事情却不像个儒生,越界了吧。那么我们作为学生,有没有“学生正史”这个东西?或者“同学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