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近两个月的时间,开始阅读时自己只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来阅读,因为看到书名本能的意识认为自己看不懂,思维层次达到理解它的程度,可在阅读中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知识,也是自己以前未曾深入了解的知识。
阅读本书之前,前面有部分是30周年版简介当中有一句话:解释这个标题最好的方法是标记重点。如果重点在“自私”,你便会以为这本书在讨论人的私心,但这本书却将更多的重心放在讨论利他主义上。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本书。
凡是经由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任何东西应该是自私的。但如果其行为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从而增进了另一同类的利益,就具有利他性。
动物利他行为最普遍明显的是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子女所表现的利他行为。在生长或体内孕育这些小生命,付出巨大代价去喂养它们,冒很大风险去保护它们免受捕食者之害。
例:许多地面筑巢的鸟类,当捕食动物,如狐狸等接近时,会上演一出“调虎离山计”。母鸟一瘸一拐地离开巢穴,同时把一边的翅膀展开,好像已经折断。捕食者认为猎物就要到口,便舍弃那个有雏鸟安卧其中的鸟巢。在狐狸的爪子就要抓到母鸟时,它终于放弃伪装,腾空而起。这样,一窝雏鸟就可能安然无恙,但它自己却要冒点风险。
工蜂的刺螫行为是抵御蜂蜜掠夺者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执行刺蟹的工蜂是一些敢死队队员。 在刺整这一行动中,一些生命攸关的内脏通常要被拖出体外,工蜂很快就会因此而死去。它的这种自杀性使命可能就把蜂群储存的重要食物保存下来,而它们自己却不能活着受益了。
在群居动物中相互利他,存着“于人方便,于己方便”的原则。
例:有许多小鸟在看到捕食类飞禽,如鹰,飞近时会发出一种特有的警告声,鸟群一听到这种警告声,就采取适当的逃避行动。发出这种警告声的鸟使自已处于特别危险的境地,因为它把捕食者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身上。
行为上的利他,而不取决于意识上。所有的一切生物都有利他行为。